以衣衾裹尸谓之小殓。在尸骨未寒时,亲属要为死者浴尸。福建许多地方自古以来就流行“乞水”习俗,“乞水”又名“请水”、“买水”,即向水神乞水浴尸。乞水时,孝男在前,一手持钵,钵内放一块白布条,另一手持幡,孝女随后,哀哭前往河边或井边乞水。乞水时须下跪,投入水中的铜币(今用硬币)一般是12枚,且用红丝线缠住。汲水时,口中念道:“水神水神(或土地公)向你买水。”请水到家时,其余孝眷伫立门前迎水入宅,将水倒入新瓷盆中,用白布沾水,父亡由儿子浴尸,母亡由女儿或媳妇为之梳洗,一般只是象征性地擦洗几下。志称:“拭尸体前三后四。”浴尸水不能随便泼倒地上,俗信活人踩到浴尸水,脚会裂开。在莆仙一些地方,专门熬煮五味水(五种青草药熬成的汤水)为死者净身。俗信浴尸便于死者往西方乐土。
浴尸毕,古代有捆殓之俗,称“袭绞”,即用布条裹尸。为死者更衣,俗称“穿寿服”、“套衫”等。寿衣的层数多忌偶数,一般是上衣七重,裤子五重。闽南、兴化一带的方言“九”字与“狗”同音,故寿衣忌九重。在连城等地,寿衣却不忌讳双数,60岁以上死亡的男女一般是上下各6重。穿寿衣时,孝眷都要在场。一边穿,一边哭喊,告诉死者穿第几层了。寿衣的里面几层不用钮扣,而用带子打死结。在诏安,给寿衣打结时,口中往往念道:“活人打活结,死人打死结,剩下的由子孙得。”把打结后剩余的布条分给孝眷。穿好寿衣后,外面多用带子或绳子将死者的双手固定在胸前。在霞浦一带,死者“两脚平列,系以红绳,即礼瞑目之巾缁方尺二寸,又履綦结于跗连絇,使不相离。手一桃枝,贯以光饼三或角黍一,旧传至冥途驱鬼饲犬。”闽南一些地方,在穿寿服时还举行“套衫”仪式,通常在门口插一枝青竹竿,正厅里放一面用竹蔑编成的扁平器物(俗称“笳箩”),内放一张矮凳子,孝男戴笠足履,口咬“红包”,在他人的协助下,将寿衣逐件穿在身上,然后把斗笠扔到屋顶,脱下寿衣,又称“试衣”。据传此俗始于清初,寓意作为明代遗民至死也“头不戴清天,脚不踏清地”。
福州等地净身更衣是在病人咽气前进行,俗谓来不及净身更衣就咽气,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内疚和遗憾。母亲去世,由女儿负责穿寿衣,若无女儿者,由义女承担,死者所戴耳环等装饰品由穿寿衣的女儿所得。死者所盖布单由女儿购买,俗称“水被”。福建民间普遍流行“殓忌裘”的习俗,即不用裘皮物作殓服,此俗源于佛教来世转生之说。《稽古灵》云:“俗惑释氏转轮之说,裘属兽皮,虑转生为兽也,故不以衣死者。”在浴尸更衣之后,古代还有“饭含”礼,即在死者口中放入少许珠银碎屑或少许饭团,志称:“饭含,用米数粒、珠银屑含于口中。”古人以为,饭含是尽孝之道。福州一带在死者口中放一个熟鸡蛋,并用口罩或白布绑牢,以防秽物从口中流出。
浴尸更衣后,设灵堂守灵,俗称守铺,由孝眷日夜守护在遗体旁,以表孝心。志称:“既殓,设灵位,请邑绅有品望者题旌,谓之书铭。灵旁燃灯一,光荧荧昼夜不息,曰幽冥灯。孝子日夜守灵次,三时上食。”
灵堂以肃穆为基调,挂青、黑色孝帐,设灵位,竖神主牌。神主牌又称“木主”,古称“祔”或“祧”,长一尺二寸,宽三寸,上方削去两角,呈半圆形,下方有一底座,上书死者姓名、字号、生卒年等,旧时当官的还要写上官衔、爵位名称。神主牌上的字数有一定程规,各地不同。兴化一带按“兴、旺、衰”三字推算,周而复始,最后一个字不能套在“衰”字上。泉州则按“兴、旺、衰、微”四字推算,含“兴、旺”为佳,否则犯忌。在永安,则按“生、老、病、死、苦”五字推算,最后一个字要套上“老”字为佳,俗谓“合老”。神主的“主”暂写成“王”字,待回龙后请有名望的人用朱笔加一点为“主”字,俗谓“点主”。在漳平等地,不设神主,而用素绫或白布扎成灵座,俗称“魂魄布”,上面写明死者姓氏名号等。在城镇,灵堂上供遗像,遗像两旁写遗训或孝眷对死者的追悼之词,并挂有挽联、挽幛等,显得更为肃穆庄重。
灵堂上设香案,供果品、香烛等。清代守灵,男不剃头,女不梳发,寝苫枕块,啜粥茹素,以示沉痛哀悼。近现代,大多在灵床前另搭一床铺,或在地上铺些稻草,睡在那里守护。如今,以孝眷轮流坐在遗体旁守护为常。守灵的职责还有二个:一是保证脚尾灯(长明灯)长明不灭和香火不断。在福州,“脚尾烛”点到一半时须吹灭另换一支,出殡时将剩下的那半截烛分发给子女,寓意子孙绵延不绝。二是防止猫和老鼠接近尸体,俗信猫(尤其是白蹄猫和短尾猫)从尸体上跃过,尸体会变成僵尸跃起扑人,此时只有急中生智,将扫帚或枕头之类的物体扔给僵尸抱住,才可脱险。霞浦一带又云,属鼠的死者听到猫叫会跳起来抓人,所以往往在尸体旁放一把扫帚或一捆草,以防不测。此传说的用意是要孝眷们时刻守护遗体,以尽最后孝心。
围鼓即“围鼓子戏”,又称“坐堂戏”。表演者少则四五人,多则上十人,既是演员又是乐手,一人一角或一人多角。演唱时不化妆,也无表演动作,全凭唱腔、道白表现戏曲故事;采用民间小调或地方戏曲的音乐。多受聘于民...
朱苦拉村位于楚雄、大理、丽江三个州市的交界地,是宾川县平川镇渔泡江边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朱苦拉”彝语意为“弯弯曲曲的小路”,老百姓称进入朱苦拉的路有“九十九道弯、八十八道坎”。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
一座城市,一个村庄,因为出现过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因为有过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而声名远扬。新泉也不例外,新泉是因为1929年6月红四军的“新泉休整”时,毛泽东在建军思想、建军原则等新型军队建设问题上开始...
庄浪高抬是庄浪社火的组成部分,俗称“故事”,由农历正月初一早晨人们手执火棍、戴上面具开大门驱鬼神衍变而来。清乾隆《庄浪志略·风俗》载:“立春之先日,迎土牛、扮戏彩,以导芒神,士女竟观”,后来就形成了高...
东北二月二习俗二月二在东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吃猪头肉、理发、放鞭炮。西北二月二习俗二月二在西北,甘肃岷县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惯,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岷县的二月二会,前来浪会的人们买大黄...
撒拉族的婚礼全在隆冬举行。除了这时节农活少,人手闲、粮油足、肉类肥而又好储藏外,主要还是人员全,所有外出的人均已陆续返家。婚礼一般在黄昏举行。仪式开始,先由女方的长辈在庭院里给新郎戴上新帽,系上绣花腰...
郑成功率军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组织大批汉族军民开拓台湾,是海峡两岸民众共同景仰的民族英雄。因为南明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又称郑延平。延平郡王信俗可上溯至清朝光绪元年(1875),其间台湾地区官方建立延...
每年农历六月二日就是仡佬族一年一度的吃虫节,过吃虫节时,家家都要买肉置酒,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要到田里捉虫,捉完虫之后带回家里做成各种应时小吃,与酒肉一起同食。传说古时候,仡佬山虫灾连年,五谷歉收。人...
埋鞋溪隶属于潮砥镇,是乌江岸上的一道奇观。两岸山岭高耸,绵延起伏,只见溪水从两山壁间数百仞高的沟壑中破石曲折而下,越过十九级高宽不等的陡壁,直泻乌江,形成一道十九个奇特的瀑布群,银瀑飞洒,层层叠挂,溅...
蚌埠市市花——月季花1983年9月29日,蚌埠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全体会议决定,雪松和中槐为蚌埠市市树,月季花为蚌埠市市花。月季别名:长春花、月月红、斗雪红、瘦客。 月季为有刺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