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病人在弥留之际或初丧,要举行招魂仪式,称之为“复”或“复魂”。招魂仪式由巫祝主持,亲属身穿特殊服装,从房屋的前方爬上屋顶招魂,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呼叫(如果死者是男的,便直呼名字,共呼三长声),以期死者魂魄返归于衣,然后从屋的后方下来,把此衣服敷在死者身上。这一习俗明代以后逐渐消失,但在福建一些地方尚有影响。
初丧时,孝眷必呼天唤地号啕大哭,呼叫死者名字,除了悲伤外,还希望通过呼叫声把死者的灵魂叫转回阳间。在诏安等地,招魂时先焚香祷告一番后,唤来一只狗,用陶瓷器皿猛击它,使狗疼痛发出惨叫声,陶瓷器皿也落地有声,然后孝眷才可放声大哭,俗谓之“开声”。在大田,属龙、蛇、鼠生肖的死于午未日,属虎、马、兔生肖的,死于子、丑日,属牛、鸡、猴生肖的人死于酉、戌日,属犬、羊、猪生肖的人死于卯、辰日,孝眷不能哭丧,待忌辰过后才可号哭。
与古代招魂礼俗相反,在福建民间更普遍存在的是送魂礼俗。闽南一些市县,病人弥留之际或初丧,要请僧道诵念“往生咒”,悬挂“幡仔”于带叶竹枝上,希望亡魂早归阴间。
闽西北一带还要焚烧纸衣、纸人、纸屋、纸轿等,让死者带去阴间,有的地方在纸轿里还写有死者名字或放有照片、画像,象征送亡魂上路去阴间。在福州,病人初断气时,请僧道诵经,将灯挂在架上不停地转动,子孙眷属环绕死者号哭,俗谓“搬药筛”。其费用由出嫁女负担,无出嫁女则由丧家自负。此俗在明代即已流行,明代谢肇淛云:“闽俗于初属纩之时,有女适人者,则婿家延巫,置灯轮转之,男女环绕号哭,谓之药师树。”
福建绝大多数地方在病人初丧时,要在遗体的足部下方(有的地方在遗体头部上方)点一盏油灯或一支蜡烛,称“长明灯”或“脚尾灯”、“脚尾烛”,此灯火不能熄灭,一连点七天七夜,寓意为死者照明赴黄泉之路。同时要点上冥香,焚纸钱,供上一碗干饭,饭上插一双筷子,放在死者的头部上方,俗称“枕头饭”,又称“走路饭”。在泉州等地,初丧时,孝子立即到街上买一陶钵,装上土,并捡一瓦片,陶钵放在遗体前用于插香,瓦片用来烧纸钱。烧纸钱时哭道:“给你买路走,给你买路过”。寓意为死者去地府时提供买路钱。在当地,所供“枕头饭”上加一熟鸡蛋。在上杭,初丧时,孝眷要将空饭盒放在锅里煮,俗称“驳气饭”,寓意子孙后代绵延不绝。
刮街是长治平顺县一带正月十六进行的一项民俗活动,主要分布区域为平顺县北部浊漳河谷沿岸,包括北耽车、阳高、石城二乡一镇,以石城镇白杨坡村最为典型。刮街其含义是人们集中起来,借助神仙等各种力量,将村中潜藏...
英国皇家爱斯科赛马会(Royal Ascot,又称皇家赛马会)正式开幕,为期一周。作为全世界最顶级赛事,以及英国重要社交场,它吸引了来自英国和世界各地的人前来观看。英国王室重要成员包括女王,都是皇家赛...
了解太平天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金田起义前桂平紫荆山曾经发生一件关系太平天国前途命运的大事。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冯云山在紫荆山进行秘密革命活动时突然被捕入狱,拜上帝会一时群龙无首,人心浮动,组织涣...
“把玩”既是一个名词,指能握在手里触摸和欣赏的玉器雕件或核雕等。又是一个动词,握在或置在手中赏玩。“把玩”源于汉隋,最初是在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之间把玩,逐渐扩散到其他各社会阶层,经过两千多年...
普陀宗乘之庙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北,狮子沟南侧,占地22万平方米,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宏大者,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六(1771年),是乾隆皇帝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他母亲皇太后80寿辰而下旨仿西藏布...
“双簧戏”在北方各地较为普遍,在南方就比较少了。“双簧戏”的发展历史并不是很长,起源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当权时,常常把外面的著名戏剧、杂曲演员找到宫里为她演唱。在名角中,有个唱单弦的艺人名叫黄辅臣,他...
我的家乡是在湖南省平江县的一个村子,虽说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但是许多地方的庆祝方式以及过年方式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在我们那边是怎样过春节的。除夕那天我们叫辞年,在上午我们会去附...
提到欧洲或许首先想到的会是德国,与众不同的文化和较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配合独有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不少的朋友,那么德国境内十大城市都有哪些呢?下面就随本站来一探究竟吧!德国十大城市排名1、柏林2、慕尼黑3...
结婚生育,繁衍后代,此乃人生之大事、喜事。从婴儿呱呱坠地,到渐渐长大成人,主家一般要举行各种仪式,庆贺家庭添丁进口,并祈愿孩子健康成长,成龙成凤。分娩 旧时孕妇临产,家人急速请来接生婆为婴儿接生。接生...
惠山位于无锡市西郊,山脚下的泥土非同寻常,宋代大诗人苏轼就有“惠泉山下土如濡”之咏。这里土质细腻,粘度较高,可塑性强,是制作泥人的天然良才。惠山泥人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惠山的乡民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