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制作光饼起先用锅煎,那时的光饼柔韧且不便存放,自从改用贴炉之后,制作出来的光饼不但香松,而且酥脆。福清人制作光饼的过程,简直就是融音乐与舞蹈为一体的劳动艺术的过程。假如你有机会参观完光饼的整个制造过程,你就会发出如上的由衷的感叹。
光饼的制造过程是:
一、将加水和加食盐的面团发酵(俗称“起母”),发酵一般选在凌晨时分,发酵时间约为5—6小时,然后在面团搅拌过程中,渐加少许碱。碱量要根据气候不同而变化,天气热时碱要多加,天气冷时要少加,所以有“光饼是活的”之说。加碱的目的是为了去酸味。
二、将面团切成小拳头大小,再捏成圆形小饼块,用“饼研”研成圆形,再在饼中戳一小孔。
三、将饼胚放进撒匀白芝麻的簸箕上,然后震动簸箕,使芝麻粘上饼面。四、将饼胚依次贴在烤炉内壁烘烤约10分钟。之后,光饼就会猛发,饼面上便呈黄色的光泽,过15分钟之后就可以铲饼了。
光饼的烧制过程也很有趣:烧制光饼用的是外裹黄泥的大缸,高约1米、腹部直径约1米、口径约0.5米。大缸外用木板捆扎起来,以防烫伤。烧制前,先用成捆的松枝或木柴在缸内点起冲天大火,待把缸壁烧“白”,缸底只剩余烬,然后把做好的饼胚,由两人合作,伸入缸内,飞快而准确地贴在缸壁上。贴饼过程中,假如动作迟缓了一点,光着的手臂就会被烤出水泡来。因此,贴饼环节可以衡量做饼师傅的技艺如何。
倘若功夫不到家,贴在炉内的饼胚,也会不听话地滚下炉底而烧成炭的。另外,炉壁太凉,饼胚搁炉,铲不起来;太烫了,饼胚同样也粘不住,会往下掉。
由于烧制光饼时用的是大火缸,所以不分冬夏,两人都打着赤膊,甚至还光着上身。他们一个飞快地递胚,一个飞快地接饼,再往缸里贴,身子一伸一欠,一俯一仰,动作敏捷,配合默契,再加上噼噼啪啪的贴饼声,仿佛有音乐在伴奏,节奏感十分强烈。一般只要10分钟,能容纳400只光饼的大缸便全部贴完了,真叫人大开眼界。假如配合不默契,一大缸要贴半小时以上。贴完饼胚后,往饼面撒一些水,再将缸口密封10分钟左右。撒水是为了让缸内有水蒸气析出,便于光饼成熟。然后将熊熊燃烧的大火伸进炉内,并不停地用扇子扇动大火。10分钟以后,一只只金黄色的、十分香脆的光饼就烧制完成了。由于光饼是贴在黄泥缸里烧制而成,故福清人也将其称为“缸饼”。
虽然制作光饼没什么秘方或绝招,但无论多么高明的师傅,也只能在福清本土才能制作出正宗的色、香、味俱佳的福清光饼。无论外地人怎样尝试制作福清光饼,都无法达到同样的口味。
光饼极易变软,做饼师傅不是没有办法的。为了解决此问题,聪明的师傅就在面粉中掺进适量上等猪油,这样,制作出来的光饼叫“猪油酥”,不但可口,且便于长期保存不变软。以前“猪油酥”要事先订做,现在就不必了,在街边随时都可以买到。
为了方便老人和儿童食用,做饼师傅还特地推出软烧光饼,俗称“软烧饼”。这种饼在制作饼胚时,不加芝麻,入炉后,降低火候,文火炙烤即可。然后在饼面上抹上一层熟油,使之松软。这样就受老人和儿童喜好了。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