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生死,乃自然规律。生与死都是人生的大事,人死后料理后事,称为治丧。治丧各有各的习俗,无论哪个民族都是很庄重的。
一般病危临近死亡的人都会有征兆。若发现病危老人快要不行时,家人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首先是打扫好厅堂或公厅,然后在地面上铺上甘蔗叶或稻草(位置分男左女右)。再在上面铺好草席,挂好蚊帐。通常是病人的子女将其背出房间,让其躺在厅堂的草席上,头朝里,脚朝外,让其自然断气(据传说,若躺在房间的床上过世,做鬼要扛眠床枷),这叫“出厅”。出厅后,其子女必须陪伴。如家中有成员在外的,要尽快通知其回来。当老人离开人世那一刻,其子孙晚辈必须放声大哭。这是真正的生离死别了。若不是在家过世的(包括正常或意外死亡),其尸体是不能运回村中的,只能在郊外的草屋或搭棚料理,即所谓“冇屋份”。
按老风俗,从死亡到殡葬,一般二至三天。其间料理丧事由亲房(亲属)主持。殡葬前一天向亲戚朋友发送讣告(又称报单),送报单的人不能进入人家屋内,说明来意或送上报单后离开。亲戚朋友送的帛金、香烛等礼品,主人和理事人都免接,由送者择一地方置放即可。与此同时,负责抬棺的八人中,四人去葬地开坑(墓穴),另四人去抬棺椁,将棺椁抬至大门前,死者子孙要出门跪地“接棺”。然后抬棺者四人用手托棺椁进屋至厅堂。放时头朝内,脚朝外,按男左女右放好,揭开棺盖。
中午时分,所有孝子(长子手捧钵头,盛水用),跟着一位司职人员到河头“买水”。到了河边时,司职人员把一些钱币丢入河中,然后用钵盛水,交由长子捧回。司职人员用“买”回的水,为死者洗脸、洗手脚。洗完后,除去死者原来的衣服,把干净的衣服剪掉口袋、纽扣,按男双数女单数为其穿上,面上寿衣男的白长衫,女的红短袍,然后穿袜子、穿鞋,并在死者口内放进几枚硬币。到了入殓时间,司职人员将其抱入棺内躺好。若死者配偶仍在,则要将新的木梳折为二节,一节放入棺内,一节留给在世的配偶,谓之“分梳”(若配偶双方均去则免此举)。再用麻绳串起十二个马蹄圈饼放入棺内,给死者在阴间过狗关赶狗用。富裕人家还要放些值钱器物作殉葬品。放完后棺盖盖上大半,然后在棺前点香烧纸宝,同时摆放一碗大米饭,插一双筷子。
下午五点左右,开始成服。死者所有亲人(包括嫁出的娶进的)全部沐浴更衣,在大门外香案前依次下跪,几个斋公仔敲锣击钹吹喇叭,为首的口颂经文,为亡灵超度,并为神主牌“点主”后开始戴孝。孝子头戴“孝子冠”、腰系麻皮;孝孙头戴白布圈、身穿白挂;女人头戴苎麻套、身披苎麻袍。然后返回屋内,神主牌摆在棺椁前面,“守灵”开始。
六点钟左右“封棺”。男死者由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或平辈封棺;女死者则请其娘家来人封棺。当娘家来人到达时,全部戴孝人必须出大门外跪接。封棺前,孝子双手捧盘,盘内放一杯酒和一个“利市”,并下跪敬请封棺者。封棺者收了利市,喝了酒,即行封棺。先将棺盖盖实再将四枚特制的长铁钉放进四个角上先钻好的小孔,放一枚锤一下,并说上四句为死者超度的话。然后再由专职人员将钉锤实。孝子们守灵至天明出殡。
“封棺”对死者,对后人都是一个“关口”,也是一个交代。死者入殓后棺盖不封,意为让族中老人或娘家亲人能见死者最后一面,并有检查死者死因的因素在内。假若子孙平时对父母不孝顺,或父母被虐待致死,或被迫自尽等,到“封棺”这一关就很难过了。轻者遭长者用“孝长棍”一通打,重则告到官府。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这“封棺”对死者后人是一个交代,对死者本人也就有了个定论。对死者“出山”(埋葬)有一个规定:六十虚岁以上者称“上寿”,可在早上“出山”,不上寿者只能在下午出山。
翌日卯时(五至七点)鸣“头锣”(直径二尺大铜锣),意为催所有人员到场。人到齐后,开始出殡。先由八名抬棺者用四条木杠垫在棺椁底部,为首者用手往棺盖上猛力一拍,同时大喝一声,其余人员也随之大喝一声,即时用手抬起棺椁,出大门,孝子人等随后。到达拜祭地点,棺椁放在准备好的棺架上,用大麻绳将棺椁绑牢固,并串好大小木杠。与此同时,举行拜祭仪式,全部戴孝人下跪,属死者女婿、外甥亦下跪。主持人宣读祭文,亦有省掉祭文的。然后按长幼顺序上香,一般亲戚朋友只上香免下跪。祭拜完毕后,鸣炮起棺。有一专职人员在前引路并放纸钱,其后是头锣开道,随后是斋公仔的鼓乐队,随后是擎挽轴、金银山、抬魂轿的,再后是抬棺的,送葬的紧跟棺后,大孝子手捧神主牌,最后是挑牲礼、香烛、炮和鸣放鞭炮的人。亲戚朋友一般只参加拜祭上香并不送葬,若是死者外甥、女婿,可送半程,长媳和其他怀孕的儿媳、孙媳一律免参加葬礼。
下葬时,棺椁放进坑内后,在专职人员带领下,孝子等人每人捧起四把泥土放进坑中四个角,绕这个圈时,方向为男左女右。然后盖土掩埋,并在坟头(男左女右)做个小泥墩为伯公仔。
完后,大家就近各折一枝生树枝执着绕另路返回。回至家门外,除去孝服,并焚烧灵轿神主牌,待火冷却后撮一把灰,用红布包缝成一个三角符,按男左女右吊在厅角边,下边放个香炉,初一、十五给亡灵上香。亲属们入门前,用“旺草水”洗脸和手脚,穿上新木屐进屋,换过衣服。这就是当天“脱孝”了。
关于吃饭,主要有两餐,即殡葬前的晚餐和殡葬后的上午餐。两餐都在大门外露天吃。守孝人前一餐必须在守孝地点吃且不能用桌,后一餐可以和大家一起吃。每桌上菜的碗数为八碗或十碗,不能九碗。食者不能谈笑打趣,不能说菜好吃不好吃。吃饭不专请,参加与否自便。饭后,亲戚朋友拿到回礼(回礼中必有一双染了洋红的新木屐;如今没有木屐则用拖鞋替代)后即可回家,无论家有多远都得当天回去,主人也不必送行。
死者入土的三日内,谓之“三朝”,每天下午且一天比一天早半个时辰(即60分钟),亲人必须到坟前烧香点烛叩拜。过后将亡人的生卒忌日造册入簿,以备今后入族谱之用。次年的春社日,新坟必须“开青”,后年三月三才可以上坟拜山,亡灵的神牌才可以入龛享受香火。
说到费用问题,可多可少,这和理事人关系很大。因为怎样使用主人都无权过问,有点任由人家的味道。一般理事人都会根据主家经济状况,合理安排各项开销,后一种情况,大手大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有过,但这种情况很少。
治丧之事现在有了很大的改变,一切循简从俭。无论怎样,形式虽有所变,但习俗没有变,孝敬亲人的实质意义没有变。若有后人草率从事,不负责任,不尽孝道,那是要令人不齿的。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