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年间,濮阳县(当时为开州)胡状乡老王庄出了个大官叫做王崇庆,他官至尚书,权倾朝野。但他并没有倚仗权势作恶,反而上扶天子,下安百姓,所行大为百姓称道,称得上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清官。
王崇庆有个儿子,从小跟在王崇庆身边在京城居住。他小时候在宫廷玩耍,经常跑到太后的花园里这里转转、那里看看,东张西望看稀罕。太后很喜欢他,认他为干儿子,并给他取起了一个名子,叫王小瞧,意思是这里瞧瞧,那里瞧瞧。由于王崇庆公务繁忙,对儿子放松了管教,王小瞧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成了一个恶少。他后来回到父亲濮阳的官邸(建在濮阳县城郊外的小坡村)来住,无恶不作,期男霸女,杀人越货,成了一个人人怕,人人恨的恶徒。
有一次,王崇庆职务变动,回朝复命,当地的老百姓送了一程又一程。有许多人一直送到了他的官府。王崇庆挽留过夜,需要安顿吃饭睡觉,王小瞧很恼火。未等天明将南来的客人赶去,还换了一阵痛打。为王崇庆送别的人被王小瞧一路追打着走掉,王崇庆知道后急忙追赶安抚。结果也没追上,只能将儿子训斥了一顿,王小瞧同伙一些恶少到处搜刮民脂民膏,不管是穷人还是富户,叫你拿多少银子,少一个也不行,凡是到开州府的来做官的,上任后第一件事得先拜访王小瞧。如果拜访晚了,用不了一个月就会将你赶跑或打得你下跪求饶。
有一年,皇上开选,开州府一带有几个秀才去京城赶考,一路上提起王小瞧的恶行,他们恨之入骨,有人提出,如果咱们中有中举的,一定要求回开州做官,谁在开州做了官,先杀王小瞧,不杀王小瞧,不为君子。一路有约,发誓承诺。结果就是有一个姓陈的书生终于取了进士,又到了开州做了县令。陈氏县令到任后,并没有拜访王小瞧。王小瞧等着县官拜访,结果县令没有来,而是在四条街张贴告示:“有冤、有恨的百姓举报”。不到几天功夫,关于王小瞧的举报状收了一筐”。陈县令正准备抓王小瞧。可也巧,王小瞧等陈县令拜访等急了。带着几个人去滋事,正好被县令手下的人逮了个正着,为防不测,果断行事,抓紧整理王小瞧的材料,王府的人见王小瞧等人去县衙没有回来,急忙骑马去京城告状,禀报太后,告知王崇庆。
那个陈县令也不敢放松,召手下人商议,因为王小瞧是太后的干儿子,没有杀他的刀,没有捆他的绳,县令命令用牛皮条将王小瞧捆了,丢在十字街中心,号召所有冤民,每个一袋土将王小然盖起来,成千上万上的人扛了半天功夫,将王小然活埋了。陈氏县令知道活埋了王小瞧,也不犯小可,于是自尽了,当王崇庆赶到开州府时,看到县令已死,叹了一声:“嗨,王小瞧罪有应得,你何必再搭上一条性命”。此事也算画上了句号。
开州府人们怕王小瞧转生做恶。便在十字街道建了一个四牌楼。意思是,只要不断人的脚步,王小瞧就不会脱生,将会永远被压在四牌楼下,还人民以安定的生活秩序。
关于四牌楼的两个版本的传说,我们看到,不管细节处如何不同,最突出的一点是不变的:即被欺压的百姓与恶势力代表王小瞧之间的斗争,在故事中,这个斗争的实质也就是百姓与皇权的斗争——王小瞧之所以能够作恶多端、横行乡里,正因为他的名字是皇上(太后)取的,他是皇上(太后)认的干儿子,是皇亲国戚。斗争的结果是百姓获胜,这个可以看作社会下层阶级的美好愿望的体现。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处死王小瞧的办法——也就是故事中四牌楼产生的原因,充分表现了下层百姓的机智,表达了对百姓的智慧的赞美。正是这种智慧,使得百姓在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洛阳灵山寺原名报忠寺、报恩寺,亦名凤凰寺。在洛阳市西南40公里,今宜阳县城西灵山北麓,背依山崖,面临洛河,坐南朝北,和多数中国佛寺方向迥异。相传周灵王寝葬于此,故名其山为灵山,灵山寺也因此得名。寺内建...
梁公林是孔子父母的墓地,距曲阜城东13公里,在兖岚公路以南,防山之北。它面对泗水,背倚防山、古柏参天,桧楷成荫,是一处人造园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追封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齐国公”,元...
文安当地民众自古以来习以土葬,死者因贫富不同,葬俗礼教繁文缛节不同,规模也不同,操作程序大致相同。一、请忙事人当有家人去世上床后,在挂索钱纸和设祭台的同时,要请忙事人。旧时请忙事人,孝子一定要在由族中...
据《每日邮报》报道,烫乳礼是一种将烧热的物件放到女孩胸部上以阻止胸部发育的风俗。这项风俗与“割礼”类似,多见于西非地区,没想到在英国也有多人惨遭其害,英国目前大约有1000名女孩遭受了烫乳礼的荼毒。这...
九龙山,位于安阳水冶镇南面,彰武街道西部,是一座历史名山,俗称“九龙山”,又名龙山。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写出了轰动一时的《三都赋》,洛阳人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在其《魏都赋》一篇中,左思形容九龙山为...
回族把出生视为一种大礼,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孕育期,通常称妇女有孕为“有喜”。询问时,一般只说有喜了吗?而不能问你怀孕了吗?妇女在孕育期还有许多避讳和禁忌。如不送亲,不参加婚札,不见已故的人,...
布依族的丧葬习俗,各时期有所不同。据史籍记载,明至清初,布依族原为火葬,清中叶以后, 始行木棺土葬。明郭子章《黔记诸夷仲家》中说:“丧,食尚鱼虾,而忌禽兽之肉,葬以伞盖墓,期年而焚之,祭以枯鱼”;清康...
粪箕,竹子或柳条编的,当年在合肥农村很常见,属于农家必备之物。与粪箕作伴的,还有一个撮粪的铲子,俗名比较难听,叫“屎刮”。儿时,我去外婆家,与表兄弟们玩耍,就可以在院子角落看见粪箕,屎刮紧紧挨着它,亲...
石屏彝族海菜腔,又称“石屏腔”、“曲子”,俗称“倒搬桨”,以异龙湖中一种称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流行于异龙湖畔、陶村鸭子坝、牛街、龙朋六街等地尼苏颇(三道红)聚居地区。同时,也为汉族所喜爱,...
老人过寿法门有哪些1、老人过寿以虚岁50岁、60岁、66岁、70岁、77岁、80岁、88岁、90岁、99岁及百岁以上宜大过,虚岁50岁之前,无论家族多么显赫,也不见建议大过寿辰,大摆寿宴。其中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