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经济以农林为主。民国时期,融水苗族地区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手工业和商业尚未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农业长期处于“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状态,社会商品很少,人们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苗族耕山,多实行砍倒烧光,撒种或点播杂粮,待苗长出后,进行一两次松土、除草,作物产量很低。杉木亦种在杂粮地,杉桐间种,桐子为三年桐,三年地荒,桐子开始挂果,若干年后林地为杉木完全覆盖,桐树自然淘汰。
苗族地区耕作粗放,稻田耕作不用牛犁,多以人拉犁或锄挖、锹翻,只在耙田时才用牛,一些地方仍用脚踩或用手耙耙。在耕作制度上,多实行单季晚糙,多为糯稻、粳稻,只有缺水的旱田才种粘谷。一般谷雨前后几天播种,40至50天插秧,九月收获。少数高寒山区的早糯在清明插种,8月末收获。糯谷品种有光头糯、黑尾糯、红皮糯、黄皮糯等。粳稻有白皮粳、老粳、光头粳、冷水粳、黑皮粳等、粘谷统称为七月粘。由于生产上的老传统,老品种,产量很低,一般只有二、三百公斤。
苗族生产工具与当地汉族相似,主要有犁、耙、手耙、锄头、镰刀、勾刀等。“禾剪”则是其独特的收割工具,它是用一块小钢片镶嵌在一根约12厘米长的小木棒上,运动手指,将禾线一根根地剪下,一个劳动力每天可剪30至50公斤禾把。大牲畜有水牛、黄牛及少量的马等。家家都有石碓,少数人家有石磨,用以舂米和磨粉。
苗族在垦荒种植之余,还从事狩猎,捕鱼活动,“诸夷田事之外,无日不跋山涉水,逐走射飞”。(见清道光《融县志》卷一)成年男子人手1支猎枪,近溪河的还备有各类渔网,妇女必备1把捞绞。白云、红水、拱洞一带喜养山雀鸟,于山上筑鸟塘,春秋两季,以鸟媒引诱捕获。滚贝,杆洞一带则兴夜间捕鸟,每年秋季于候鸟飞越之地,打起火把或汽灯,候鸟见光飞落,人们即用粘竿罩网捕获,天鹅、大雁亦无幸免,其狩猎活动虽补充生活收入,但对野生动物伤害极大,此俗至今沿袭。
5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的引导、帮助,苗族地区耕作技术和耕作制度渐有改变,普遍实行改水,改土,改良品种,使用农药、化肥,低山地区成功推广了双季稻。80年代起,进而推广杂优水稻,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传统生产习惯已被打破,许多村寨使用了打谷机、打米机,拖拉机已成为公路沿线苗族农村的运输工具。香菇、木耳生产已从传统的自然繁殖方法转变为人工菌种培育,产量大增,经济收入增加。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