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以来,中国人的信仰即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元末,道教的全真派进一步提出“三教圆融”的主张;明、清以后,满、汉两族,上至皇室,下至百姓,佛、道兼崇已是司空见惯之事。由于民俗是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所以,民俗往往与宗教交织在一起,老北京的风俗也不例外。其中,“还童儿”、“送娘娘”与小孩“跳墙”便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旧时,医疗、卫生工作,跟不上人们的需要,多数家庭缺乏育儿保健知识。有的夫妇婚后,多年不孕,直到中年才有一棵“独苗儿”,还总闹病,待死不活的。求医不成或因家境贫寒无力求医,往往去求神、佛护庇。
过去,庙观都有僧医或道医(并不是巫医),具备一定的中医医术,进行施诊。有的庙观则约请几位中医轮流在庙里坐堂应诊,少收或不收门诊费,同时舍药或廉价售药。这样,一些信教群众或贫苦群众自然会把病儿送到庙观里去就诊。这时,庙观里的僧、道不免就要求家长向神、佛许愿,不是让“还童儿”,就是叫“跳墙”。因为这样就会给庙观里增加许多收入。有的家长出于对病儿的关切与忧虑,则主动许愿。一旦病儿痊愈,家长必然要还愿。久之,很自然地在民间形成了一种风俗习尚。
1、还童儿
“还童儿”属于道教仪式。
清时,北京四围的娘娘庙多得不可胜计,其中最著名的有五座碧霞元君祠(俗称娘娘庙),分东顶、西顶、南顶、北顶、中顶。当时都有庙会,在数以万计的香客当中,有许多是求老娘娘“保我赤子”而来许愿、还愿的。其形式多种多样,除了烧香上供,布施钱财、挂匾之外,还有请会、献戏,甚至出巨资修葺殿堂、重塑金身等等。
“还童儿”也是许愿、还愿的一种形式。因为当时人们认为,小孩是老娘娘恩赐的,孩子久病不愈,乃是由于某些方面不慎,触犯了神灵或其它种种原因,老娘娘要把小孩收回去。所以就到冥衣铺花钱请裱糊匠师付给糊一个小纸人,上贴一红签,写着小孩姓名(未送到庙上之前,把纸童儿的头部用黄纸包上),等到娘娘庙开庙时,由孩子的妈妈到庙里进香还愿,届时就将纸童儿焚化了。这意味着把纸童儿当做小孩的替身,还给了老娘娘。故谓之“还童儿”。孩子妈妈一边叩首,一边祷告:“老娘娘,您大发慈悲吧,可怜可怜我这老大无儿的苦命人,就将孩子赏给我吧!”认为举行了这样的仪式后,孩子就好养活了。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