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送娘娘
“送娘娘”也是道教仪式。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给小孩办满月时,堂会(招待亲友的娱乐节目)结束后,本家老太太(即小孩的母亲)给供在堂上的所谓“满月全神”(即十三位娘娘——碧霞元君,琼霄娘娘、云霄娘娘、斗姥娘娘、左辅、右弼、送子娘娘、子孙娘娘、催生娘娘、长生娘娘、眼光娘娘、豆疹娘娘和家宅六神——本命寿星、门神、灶王、当方土地、炕公、炕母)的神龛上香设拜,全家按尊卑长幼依次三叩首后,由老太太捧着神龛,如送的远可由小孩的父亲捧着,小孩的大舅在前边打磐,由两人举着一对“宝盖”做前导,即用秫秸扎成一六角架,每角系彩穗,中间挂着黄钱、元宝和千张,谓之“敬神钱粮”。后面紧跟两人,手执一对“绸缎幡”,其中间挂的就象一条条白手绢连接起来,象征着老娘娘赐下来的包布。出门必往东送,俗云:“东送娘娘西送三”。可随意选择一广场焚化。后来,为了节省,多将礼仪简化,祭完娘娘龛以后,在院里(棚里)就地即焚化了。
第二种形况是小孩出了天花,病愈后的“送娘娘”。清·前因居士《日下新讴》云:“当差儿见痘花苗,家供娘娘十二朝。鼓乐深宵送神去,揭(音楂)贺礼馈炉烧。”又注云:“小儿出痘,名为当差,家供碧霞元君。至十三朝四鼓时,即撤供,送神归庙,为谢娘娘。是日亲朋各以炉烧饼食馈贺,谓之扬(人声)”。
旧时,小孩出了天花,由于还没有特效的医疗技术和药物,所以,非常凶险,人们以为小孩是老娘娘赐的,小孩的生命完全操纵在老娘娘的手里。因此,只得烧香许愿,求老娘娘保佑,平安渡过这一险关。于是就把“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即老娘娘)的纸像,请到家里供奉。小孩的母亲则必须是“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
一旦小孩病愈(一般为十二天)。人们则认为是件大喜事,值得庆贺;同时,也必须答谢老娘娘。因此,要在第十三天夜间四更天撤供时,举行一个送娘娘归庙的仪式。这种风俗多在前清时代流行,民国以来,小孩多接种牛痘,进行有效地预防,很少有出天花者,此种举动遂逐渐被淘汰。
送娘娘算喜事的一种,富户人家要办酒席宴请宾朋。前来祝贺的除了送礼金外,主要是送一种名叫“鼓盖儿”的点心。(早年,烧饼铺、饽饽铺以硬面做成的两层面皮,中间夹有红糖馅的点心,上面用花纹杆面杖压成小格,中心盖有红戳)。
办事之前,本家须请裱糊匠糊一神龛,将娘娘码儿贴在里边,谓之“娘娘驾”,(故老北京喻不坚固之物为“娘娘驾”——本此)。供于正厅中央,陈设五供,高点红烛,用全份敬神钱粮压在蜡扦底下,垂于供桌两旁。供品为三至五碗“鼓盖儿”点心和苹果之类的鲜货。
夜间四更之前,即由本家老太太(即小孩的母亲)至“娘娘驾”前上香,全家及近亲们一一叩拜。这时,鼓手们便以大锣、大铜鼓(俗称“大疙瘩锣”)唢呐、笙管、水钹奏起了敬神的庄严乐曲。拜罢,撤供。随即请娘娘“起驾”,如是巨码神龛,当由二人、四人乃至八人抬着,以示庄重威严,如是小龛则由本家老太太一人捧着,由鼓乐前导,后执两对宝盖。照例由小孩舅舅敲着磐,出门往东送之,至附近广场焚化。
如是贫户,则不办事,只有近亲们自发地送几包“鼓盖儿”点心或其它食品,表示祝贺,聚在一起,吃顿卤面。只是本家老太太在夜间四更时分,给老娘娘的纸像烧一股高香,磕三个头,之后,将娘娘码儿请至大门外,往东走上几步一焚,即宣告礼成。
小孩出天花痊愈,送娘娘之后,紧跟就要向附近邻居各家捡钱,打一挂“百家锁”,还要向各家要一寸布(杂色的),做一件“百家衣”,以象征小孩长命百岁。
在徽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凡是都有俗成的规矩,比如绩溪县上庄镇范围内,对各种不同的酒席,其席位座次都有明确的安排,不能随意,否则会使欢乐的酒席倒味、不欢而散。在这里,比较隆重的喜宴,有婚宴、寿宴、建房宴...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