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副对联:“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说的是除夕之夜,人们往往彻夜无眠,用“守岁”的方式,迎接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俗称“年初一”)的到来。
现在的人们“守岁”,则是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节目,与朱军、董卿等人一道共同迎接零点钟声敲响。而以前广大的农村地区没有电,没有电视,更没有春节联欢晚会。晴朗的除夕之夜,孩子们则痛快淋漓地进行着“老鹰捉小鸡”、“藏老猫”、“跳皮筋”等各种传统游戏,把过年的欢乐与幸福洒满整个村庄……
大人们则聚在一起玩纸牌。孩子们“疯”够了,大人们玩累了,时间也接近了零点,回家放炮去!据说谁家年初一放炮早,财神爷就到谁家去,早放炮就能得到财神爷的保佑,你想谁能不争先恐后呢?
以前燃放的鞭炮大都是传统手工制作的,个头儿是现在“机器炮”的三四倍,但响声比现在的“机器炮”差多了,更没有现在“机器炮”的电光效果。现在的“机器炮”个个都炸,而以前的“手工炮”,一挂鞭炮中会有十分之一、五分之一甚至更大比例的鞭炮是不炸的,有的捻子燃烧后火药直接从捻子部位窜出来燃烧而炮不炸,这样的炮叫“窜筒”;有的捻子燃完了,但火药却没被点燃,这样的炮叫“哑巴吼子”;有的干脆就带着捻子完好无损地落到地上。不过,人们并不怎么埋怨鞭炮的质量,相反还有点得意,这叫“落得多”,标志着这一年内收成好,生意兴隆,谁不喜欢呢?
“拾炮”是那个年代孩子们过年最快乐的事情之一。现在放炮,炮声一响,孩子们便躲得远远的;以前恰恰相反,谁家一放炮,孩子们便蜂拥而至,把“火车头”帽子的“帽耳巴”向下一放,遮住耳朵盖住脸,一猫腰就是一个“战利品”。有时,为了一个鞭炮,不惜蹅湿了鞋子,弄脏了衣服,炸伤了手指,搞伤了和气,但拍拍那衣裤口袋里鼓鼓的鞭炮,心里洋溢的全是快乐和幸福。
吃早饭的时候,拾炮方告一个段落,小伙伴们各自回家,掏出鞭炮,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桌面上,尽情向家人展示自己的成果。然后,从堂屋香烛中取一支正在燃烧的香,先把带捻子的炮放了,再把“哑巴吼子”折断点燃“刺花”,一直玩到父母责怪两三次才告罢休,恋恋不舍地端起饭碗。
饭碗里盛的一定是扁食(饺子),那是前一天下午包好的。以前,年初一忌讳多,这一天不动刀,不动针,不扫地,不洗衣服,早餐不吃荤,吃蒸馒头、素饺子,意味着日子蒸蒸日上,素素净净过一年,预祝一年吉祥如意。包饺子时,在其中几个饺子中塞入硬币,谁吃到包着硬币的饺子,就意味着谁在这一年内财运亨通。所以,吃到包着硬币饺子的人都会异常兴奋,管他发财不发财,至少这是个好兆头。
早饭好做,在锅内馏一些素包子和馒头,下几碗饺子即可。吃得也快,也不能不吃快,因为吃过饭要上祖坟,一个家门的老老少少都在等着你,你哪有时间细嚼慢咽呢。吃过早饭,各自从家里拿出几刀火纸和一盘炮,都拿到家门中的长者家中,把所有的火纸铺开,用“纸梳”打印上古代铜钱的痕迹,然后把火纸花成扇形,装进筐内,孩子们蹦蹦跳跳在前,大人们带着火纸、鞭炮和放炮用的长竹竿,一起向祖坟方向出发。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