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老表”的称谓源于朱元璋在赣遇难获救,报答恩情之说。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在平定江西时曾在康山负伤后被百姓救护,为感激江西百姓的搭救之恩,朱元璋许诺若得天下,江西人遇事可以“老表”名义直接找他。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有一年,江西大旱,便选出代表去南京以“老表”名义进见皇帝,要求减免赋税,朱元璋为笼络天下,果然下令减免了税收。
从此,江西人乐于自称、亦被别人称作“江西老表”。
“老表”的本意是指表兄弟,关系十分亲密。江西人无论在家乡还是异乡,不管认识与否,只要知道谁是江西人,就以“老表”相称,这就意味着大家都划到同一个亲戚圈内了,这正是“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的具体表现。
关于“老表”的来由,有一个传说故事:
在元末时,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江山,曾在鄱阳湖发生过一场激烈战斗,开始时朱元璋处境非常不利,一次战败后,被逼困在鄱阳湖畔的万年县境内,当时他的军队上上下下都没有了粮食。万年县的老百姓出于同情,支援他们年糕、大米等食品。朱元璋吃到他们送的年糕和大米时,感到味道特别香、特别美,印象极为深刻。就是在朱元璋最困难的时候,万年人帮他渡过了难关。所以他当时对万年老百姓承诺,有朝一日如果他统一全国,登上皇帝宝座,他定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万年老百姓如遇困难,可直接进京找他,只要说是“皇帝的老表”来了,他一定亲自召见。
当时万年老百姓看朱元璋那副狼狈相,心想,像你这样子,还当皇帝?眼下命能否保住,都成问题。所以并未把朱元璋的话放在心上。可是经过几番较量,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中战胜了陈友谅,又经过几年的奋战最终真的做上了皇帝。
有一年万年县遭遇灾荒,老百姓生计困难。这时他们想起当今皇上——朱元璋,于是派出代表,水陆兼程,赶往南京,要找这位皇帝老爷兑现诺言。来到京城的皇宫外,那里戒备森严,被推举来的代表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里闯,这怎么行呢!守卫立即挡住,并大声呵斥道:“你们如此大胆,竟敢乱闯皇宫!还不赶快退下,否则我就不客气了。”那些老百姓的代表也不示弱,大声说:“请你们通报一声,告诉皇帝老爷,就说他的老表找他来了,万年县的百姓眼下碰到难处了。”守卫听了,怕是真有来头,也不敢怠慢,立即进去通报。
朱元璋得知后,想起了当年在万年县的经历和自己的承诺,立马接见了他们。最后决定给万年县免税三年,并拨出银两救济那里的灾民。朱元璋还记起当年吃万年米饭和万年年糕的情景,感觉那里的米特别好吃,因此对代表们说:“你们那里的米好,朕印象很深,你们年年都送一些到宫里来。”从此万年的优质米就成了贡米。这事儿传出去后,江西人就得了“老表”这个称呼。
其实“老表”的称呼,一是反映了江西人很重乡情,这是他们的传统习俗。自宋代以来,江西人才辈出,外出为官者很多,走江湖、做生意的风气也很兴盛。对于长年出门在外的人来说,在他们心目中,见到的江西人就是表兄弟,就是亲戚,就有相互帮助、相互提携的责任。二是反映了江西人质朴淳厚的性格,与人为善,相互尊重。外地人称江西人为老表,是对江西人这种品格的认同,也是关系亲密的表现,是昵称。三是一种文化认同的体现和象征,一说起老表就会想起江西方言、江西饮食、江西特产、江西名人、鄱阳湖、庐山、景德镇瓷器,等等。
“江西老表”的称谓源于朱元璋在赣遇难获救,报答恩情之说。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在平定江西时曾在康山负伤后被百姓救护,为感激江西百姓的搭救之恩,朱元璋许诺若得天下,江西人遇事可以“老表”名义直接找他。1...
一个人的福报好比银行的存款,如果只取不存,就会有透支的时候。如果不培福报,只知道享乐,当福报享尽,灾难必然会接踵而来,命终还会堕入恶道。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叫崇祯皇帝,他前世是个小沙弥,在庙里盖房子时不慎...
孝义贾家庄婚俗是沿袭与传承了古代婚俗六礼的基本规制,并结合当地文化与风俗的特点,演绎、细化、传承喜庆热烈的婚嫁礼仪程序。它具有古朴而丰富的内容,婚俗仪式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四十多项礼仪,每一项都有着深邃...
今天的汉族人很少举行成年礼了,汉民族男女到成年时,取个学名就算进入成年期。但旧时的甘肃村民却要举行隆重的成年礼。每当一个人到了18岁时,家长要请阴阳、师公、庙管以及父亲、舅舅等人到当地神庙去举行成年仪...
怒族过去由于生活在怒江大峡谷的深山老林中,很难购置到铁(铜)锻造的锅,煮饭煮菜常用竹筒。在贡山丙中洛等地怒江边有大量的页岩,岩片很簿,在土中柔软,易采。见阳光后很硬,是很好的建筑材料。怒族人用其盖房子...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父亲姓蔡讳彦高,母亲洪氏。母亲生平敬奉观音大士。一天梦见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母亲很欢喜地把童子抱了起来,从此以后就怀了孕...
义勇祠位于白云区石井街石潭路升平下街11号。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迄今曾作多次维修。坐西朝东。三路三进,中路为主祠,以青云巷相隔,左右为衬祠,总面阔31。46米,总进深51。26米,建筑占...
莆田“十音”,古称“十番”,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乐,至今有千余年的历史。在莆田,十音分为“武十音”和“文十音”, 黄石镇惠洋便是莆田武十音的发源地,惠洋十音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
在古老的文化长河中,有一股静静流淌的文化清流,一直滋润着农村大地,那就是家喻户晓的谚语。它是由历代农民,通过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不断地发现,并且积累下来的经验,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就形...
滔滔黄河,绕河套、夺龙门,一路汹涌澎湃地走来。当大河行至山东惠民县清河镇时,河道忽呈南北走向,于拐弯处,有一处深潭,名曰“白龙湾”。历来素有“开了白龙湾,先冲武定府,后淹阳信县”的说法。作为黄河下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