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贾家庄婚俗是沿袭与传承了古代婚俗六礼的基本规制,并结合当地文化与风俗的特点,演绎、细化、传承喜庆热烈的婚嫁礼仪程序。它具有古朴而丰富的内容,婚俗仪式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四十多项礼仪,每一项都有着深邃的文化寓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中华民族婚庆礼仪习俗活的标本。
孝义贾家庄婚俗产生于宋元时期,发展定型于明清。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当地的民间音乐、歌舞、文学艺术、手工技艺以及社会信仰、伦理道德观念融为一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婚联、婚贴内容到书写格式、方式,处处渗透着传统的道德准则和人文理念。无论是拦门、撒洒,还是拜花堂的相关谚语,都和当地的秧歌小调韵律相同。七字十字不等,上下句合辙押韵。
据考古发现,早在北宋时期当地就流行影戏和民间吹奏乐,民间婚嫁喜庆必定“观皮影、举鼓乐”。明清时期,孝义贾家庄婚俗礼仪随着孝义皮影戏的发展而日趋完备、定型。这种特有的婚俗形态已成为孝义贾家庄一带社会风俗文化的标志,是当地百姓婚俗生活的重要内容。
贾家庄婚俗具有多种文化特征与广泛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传统社会礼仪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研究黄河流域的风俗文化以及伦理道德发展演变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它融汇了当地民间音乐、绘画、书法、剪纸、诗词等艺术形式,对研究当地民间文化、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佐证和借鉴作用。
贾家庄婚俗与当地的民间音乐、歌舞、文学艺术及社会信仰融为一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长期以来,它已成为当地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
孝义贾家庄婚俗集中体现了其地域特征。
在古代,从择偶到结婚共有六个程序,合称“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彩”即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若女家同意议婚,则男家正式向女家求婚,正式求婚时须携活雁为礼。
“问名”是男家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和八字,以准备合婚。
“纳吉”即把占卜合婚的消息告知女方,也是以雁为礼,后世则多以金银首饰等为礼。
“纳征”即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等,古代纳征多以鸟兽为礼。上古时聘礼须用全鹿,后来纳征的礼仪愈演愈繁,成为六礼中礼仪最繁琐的仪式。
“请期”即男家择定结婚日期后,备礼去女家,请求同意结婚的日期,现在民间俗称“提日子”、“送日头”。
“亲迎”即迎娶新娘,一般是男子亲往女家迎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共鼎而食,再将一瓠瓜剖为两半,夫妇各执其一,斟酒而饮,谓之“合卺”。
孝义贾家庄婚俗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四十多项礼仪。
第一阶段:婚前礼俗,是指嫁娶前所进行的议婚、定婚过程。
这个阶段包括媒人提亲、换贴议婚、入闺相亲、下聘订婚、择日完婚、群忙备婚、净身等婚。
第二阶段:嫁娶仪式,是指结婚当天所进行的亲迎、拜堂、合卺等仪式。
这个阶段有娶亲仪式、迎婿仪式、起轿仪式、娶回仪式、拜堂入洞房仪式。其中娶亲仪式包含新郎娶亲前祭祖礼、新郎上轿前祭路礼、娶亲携带礼品件俗、上轿起身后新郎回门礼;迎婿仪式包含新郎下轿迎接礼、亲朋拦门闹喜礼、岳父岳母披彩礼、伴郎偷盅盗筷俗、女婿动身行拜礼;起轿仪式包含新娘闺房中向父母行辞别礼、舅父或姨父抱外甥女上轿俗、送客望客上轿俗、迎亲队伍绕道俗;娶回仪式包含新娘下轿泼洒俗、揭盖头俗、新娘翻饼捅火俗、新娘坐厚成俗、望客看新房俗;拜堂入洞房仪式包含拜花堂礼、叩起家头礼、洞房中新郎持弓射箭俗、闹洞房俗、扫炕、戳喜盆俗;认亲仪式则是结婚次日夫妻向男方家人亲戚行认亲礼。
第三阶段:婚后礼俗,是指嫁娶后第二日所进行的一些仪式,包括庙见、拜大小、下厨及回门等几项内容,还包括娘家请三日礼(女婿行认亲礼)、娘家请五日礼、娘家请十日礼、娘家请满月礼、男女双方酬谢媒人等。婚前礼俗主要反映双方家庭在婚姻缔结时的经济交往关系,嫁娶仪式与婚后礼俗体现了婚姻的社会性。
贾家庄婚俗中新娘穿戴凤冠霞披,内着龙凤衣;新郎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迎娶仪式中喜轿前喜乐高奏,执侍举金瓜、日罩、绣花伞、龙凤旗、左右配事主姓氏红纱灯笼,讨要拦门喜钱、伴郎偷筷子酒盅等。从婚联、婚帖内容到书写格式、方式,处处渗透着传统的道德准则和人文理念。
拦门词、泼洒词表现出当地百姓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取向,如拦门词:“今日拦门第一重,玉门金锁不开封,新郎要入桃花洞,莫惜蝇头利市金。”无论是拦门、泼洒,还是拜花堂的相关词语,都和当地的秧歌小调韵律相同,七字或十字不等,上下句合辙押韵。
婚俗的每一件物品、每一个程序都蕴藏着深邃的文化寓意,如订婚仪式中束为一体的子母葱、带把蒜、铜铁顶针,其寓意取之夫妻相亲相爱永不分离,和全家人和睦相处。祭祖、祭路、敬神、拜天地等仪式均渗透着当地百姓对祖先、神灵的虔诚和敬仰之情,并融入到整个婚俗之中。
贾家庄婚俗融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学、手工技艺以及社会信仰、伦理道德观念为一体,是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义贾家庄婚俗是沿袭与传承了古代婚俗六礼的基本规制,并结合当地文化与风俗的特点,演绎、细化、传承喜庆热烈的婚嫁礼仪程序。它具有古朴而丰富的内容,婚俗仪式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四十多项礼仪,每一项都有着深邃...
今天的汉族人很少举行成年礼了,汉民族男女到成年时,取个学名就算进入成年期。但旧时的甘肃村民却要举行隆重的成年礼。每当一个人到了18岁时,家长要请阴阳、师公、庙管以及父亲、舅舅等人到当地神庙去举行成年仪...
怒族过去由于生活在怒江大峡谷的深山老林中,很难购置到铁(铜)锻造的锅,煮饭煮菜常用竹筒。在贡山丙中洛等地怒江边有大量的页岩,岩片很簿,在土中柔软,易采。见阳光后很硬,是很好的建筑材料。怒族人用其盖房子...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父亲姓蔡讳彦高,母亲洪氏。母亲生平敬奉观音大士。一天梦见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母亲很欢喜地把童子抱了起来,从此以后就怀了孕...
义勇祠位于白云区石井街石潭路升平下街11号。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迄今曾作多次维修。坐西朝东。三路三进,中路为主祠,以青云巷相隔,左右为衬祠,总面阔31。46米,总进深51。26米,建筑占...
莆田“十音”,古称“十番”,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乐,至今有千余年的历史。在莆田,十音分为“武十音”和“文十音”, 黄石镇惠洋便是莆田武十音的发源地,惠洋十音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
在古老的文化长河中,有一股静静流淌的文化清流,一直滋润着农村大地,那就是家喻户晓的谚语。它是由历代农民,通过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不断地发现,并且积累下来的经验,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就形...
滔滔黄河,绕河套、夺龙门,一路汹涌澎湃地走来。当大河行至山东惠民县清河镇时,河道忽呈南北走向,于拐弯处,有一处深潭,名曰“白龙湾”。历来素有“开了白龙湾,先冲武定府,后淹阳信县”的说法。作为黄河下游有...
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它由十几个气鼓鼓的山羊皮“浑脱”(兰州羊皮筏子分大、小两种。最大的皮筏用600多个羊皮袋扎成,长12米,宽7米,6把浆,载重量在20至30吨之间。)。这种皮...
甘肃庆阳节日节令民俗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阴历年末岁初,人们历经一年的辛劳,值此冬尽春至之时,都需要歇一歇,认真隆重地庆祝一番。因此,春节是庆阳人一年中最大、最重要的节日。自古以来,每到农历年关将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