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文化长河中,有一股静静流淌的文化清流,一直滋润着农村大地,那就是家喻户晓的谚语。它是由历代农民,通过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不断地发现,并且积累下来的经验,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就形成了别树一帜的民间文化。
谚语常用形象的语言,以及夸张的手法让人们耳熟能详,并且记忆犹深,时时刻刻指导着我们日常农业生产,渐渐的就成了我们神州大地上的一个文化瑰宝。
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谚语:“打湿龙的衣,四十二天干;晒了龙的衣,四十二天淹”,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所说的“龙”,是民间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它能够兴风作雨,非常神奇。后来人们常用它来形容皇帝,称作他为“真龙天子”。
因为在扬州有个传说,乾隆皇帝在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了晒“龙衣”之说。这一天如果天晴的话,家家户户都要将衣物拿出来晒,为了讨个吉祥就称为晒“龙衣”,并且举办一些民俗活动。
这样就有了这个谚语:“打湿龙的衣,四十二天干;晒了龙的衣,四十二天淹”的由来。这就是说在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各家各户在晾晒衣服的时候,如果下雨,那么在以后的四十二天里,天气会干燥;如果天气晴朗,那么在以后的四十二天里,会经常下雨,甚至大雨滂沱淹了庄稼地。
到底这个谚语说的,准确还是不准确呢?只有我们通过观察和记录才能知道!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谚语都是有地域性的,所以要区别对待。谚语:“打湿龙的衣,四十二天干;晒了龙的衣,四十二天淹”,就是在孝感农村地区广为流传的,是否在其他地方也适用,那就需要我们自己验证了。
比如在随州地区,也流传着“六月六日晒龙衣,打湿了龙的衣,干死了笼里鸡”,这个谚语的意思和上面的几乎大同小异,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还有广水地区的谚语:“雨落六月六,田里烂谷萖”,也是同样的意思,就是如果在六月初六这天下雨,以后的日子会雨水充沛,田里的谷萖都被雨泡烂。
上面这些谚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六月初六这一天如果下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会干旱少雨;如果这一天晴朗,那么以后的日子雨水就会很多。
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共同验证一下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吧!
在古老的文化长河中,有一股静静流淌的文化清流,一直滋润着农村大地,那就是家喻户晓的谚语。它是由历代农民,通过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不断地发现,并且积累下来的经验,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就形...
滔滔黄河,绕河套、夺龙门,一路汹涌澎湃地走来。当大河行至山东惠民县清河镇时,河道忽呈南北走向,于拐弯处,有一处深潭,名曰“白龙湾”。历来素有“开了白龙湾,先冲武定府,后淹阳信县”的说法。作为黄河下游有...
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它由十几个气鼓鼓的山羊皮“浑脱”(兰州羊皮筏子分大、小两种。最大的皮筏用600多个羊皮袋扎成,长12米,宽7米,6把浆,载重量在20至30吨之间。)。这种皮...
甘肃庆阳节日节令民俗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阴历年末岁初,人们历经一年的辛劳,值此冬尽春至之时,都需要歇一歇,认真隆重地庆祝一番。因此,春节是庆阳人一年中最大、最重要的节日。自古以来,每到农历年关将近,人...
城阳村的村西有条张家胡同,相传是当年名道张三丰没当道士时居住的地场。说起当年没有出家入道的张三丰,那可真是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他家境殷实,到了成婚的年龄,前来说亲的媒人踩破了门槛,最后,父母做主,给他...
这个《蛇郎君》故事,流传于温州的闽南语地区——洞头。从前,有一个摇鼓老(货郎),日日挑担串乡卖物事。摇鼓老有三个查某囝(女儿),大的米筛脸,老二鸭蛋脸,小的鸡蛋脸。有一日晚上,摇鼓老卖货回来,路过一户...
在渭南富平县觅子乡南张村铁佛堡东南,有一尊铸造于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的铁佛,被称为“富平铁佛”。这尊站立的铁佛高达5.32米,仅次于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普照公园铁佛寺内高8.24米的北宋释迦牟尼佛...
蒋村正月民俗活动是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的一种传统民间春节欢庆形式。每年从春节开始,蒋村正月民俗活动要历时一月之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的活动形式有社火、春官、歪官、蛮鼓、板对等。蒋村正月民俗...
常听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见诸葛亮的智慧谋略非常人可比。臭皮匠终归是臭皮匠,不可能成为诸葛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诸葛亮早年在南阳隐居。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
渡阴床,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盘瑶独特的祈福习俗。法师恭恭敬敬地给主家装灯渡阴床仪式已有百年历史,通常在冬季农闲时举行,由法师念咒作法,请动盘王派来合兵众将,护送受度诫者升天入地,带去金银财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