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抹头
介于干饭(米饭)、稀饭(米粥)之间的稠米饭。可咸可甜,是生活困难时好做的一种饭。
米饭
过去,淮北没有米饭。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和南方人的涌入,这里人开始吃起米饭。做米饭很简单,用清水滔净后的大米放锅里,水面盖住大米。封锅后开煮15分钟左右即熟。淮北(人)属北方文化体系,不习惯米饭,吃不饱,往往还要配以杂食。不过,清水米稀饭倒颇受欢迎。溶肉汤或肉菜浇在米饭上成为爱吃米饭的喜好,成为盖浇米饭。
其它如干饭(米饭)、稀饭(米粥,其中小米粥较有特色)、马糊、卷子、煎饼等,各地大致相同。但近年来,城市中快餐类增加了用小麦面做的煎饼,而过去玉米面煎饼却少见了。
馓子、焦叶子
馓子是面食的一种。把面拉成细细的面条,缠成一束,放在油里炸,即成馓子。馓子可干食,也可放糖冲开水成馓子茶。把添加芝麻和盐的面皮放在油锅里炸得酥脆,称“焦叶子”,也是本地人喜做的传统食品。
叠糖
腊月二十四、春节时一般人家喜欢叠糖。是用红薯熬成糖稀,掺炒面卷成卷,切成长方块,食之和淮北酥糖点心相似。
庄浪高抬是庄浪社火的组成部分,俗称“故事”,由农历正月初一早晨人们手执火棍、戴上面具开大门驱鬼神衍变而来。清乾隆《庄浪志略·风俗》载:“立春之先日,迎土牛、扮戏彩,以导芒神,士女竟观”,后来就形成了高...
东北二月二习俗二月二在东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吃猪头肉、理发、放鞭炮。西北二月二习俗二月二在西北,甘肃岷县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惯,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岷县的二月二会,前来浪会的人们买大黄...
撒拉族的婚礼全在隆冬举行。除了这时节农活少,人手闲、粮油足、肉类肥而又好储藏外,主要还是人员全,所有外出的人均已陆续返家。婚礼一般在黄昏举行。仪式开始,先由女方的长辈在庭院里给新郎戴上新帽,系上绣花腰...
郑成功率军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组织大批汉族军民开拓台湾,是海峡两岸民众共同景仰的民族英雄。因为南明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又称郑延平。延平郡王信俗可上溯至清朝光绪元年(1875),其间台湾地区官方建立延...
每年农历六月二日就是仡佬族一年一度的吃虫节,过吃虫节时,家家都要买肉置酒,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要到田里捉虫,捉完虫之后带回家里做成各种应时小吃,与酒肉一起同食。传说古时候,仡佬山虫灾连年,五谷歉收。人...
埋鞋溪隶属于潮砥镇,是乌江岸上的一道奇观。两岸山岭高耸,绵延起伏,只见溪水从两山壁间数百仞高的沟壑中破石曲折而下,越过十九级高宽不等的陡壁,直泻乌江,形成一道十九个奇特的瀑布群,银瀑飞洒,层层叠挂,溅...
蚌埠市市花——月季花1983年9月29日,蚌埠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全体会议决定,雪松和中槐为蚌埠市市树,月季花为蚌埠市市花。月季别名:长春花、月月红、斗雪红、瘦客。 月季为有刺灌木...
广东汉乐分布在广东梅州、汕头、韶关、惠阳等地区,又以梅州市大埔县为代表,旧称客家音乐、外江弦、儒家乐、汉调音乐等。据查是古代汉民由中原南迁时带入的,有“中州古乐”之称,在大埔流传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
石壁是许多客家家族迁徒途中的驿站,据统计,曾定居石壁(或宁化其他地方)的客家祖先有130姓氏以上,他们的后裔立足世界各地,英才辈出,业绩辉煌。为了满足客家姓氏寻根谒祖的需求,宁化县政府建成规模壮丽的客...
“嚼蛆”(jiao qu)这个词字面意思非常不雅,但是这个词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口语中,包括很多明清小说里也有它的影子,如《西厢记》、《金瓶梅》、《豆棚闲话》、《姑妄言》、《红楼梦》里,在小说里面的意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