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馍
淮北人最爱吃烙馍。烙馍用未发酵的面(白面)烙成,圆形,直径约1尺,厚薄如道林纸,两面皆有鼓起的大小气泡。如果是纯麦面所做,圆圆的,白白的,糊花点点,非常美观。烙馍很好吃,咬在嘴里松蓬蓬、干生生,又有弹性又柔软。如果有鸡蛋、香油,摊在烙馍里,再放鏊子上烙,就更好吃。烙馍搁得时间长,发干变硬了,就用水湿湿,做菜时放在菜锅边上蒸一下,吃起来又软和又有菜香味。用烙馍卷上各种菜肴,也有用两张单饼拼合在一起,中间夹些青菜或鸡蛋烙熟后叫“菜合子”,吃来味道更佳。
拍打
俗称“龟打”。用高粱面、玉米面、山芋干面、豆杂面做成面团,略略拍按,成约1厘米厚、碗口大小(或约龟背大小),放在锅内或鏊子上。有时也用少许麦面包进杂面做成,便于下咽。随着杂粮在主食中的日益减少,农村也渐渐绝迹。
喝饼子
如巴掌大小,烧菜时,锅中略多放些水,将面饼贴在锅内壁上沿一圈,盖上锅盖焖菜,菜好时,饼也就蒸熟了。表面松软,背面贴锅的一面结成一层黄壳,脆香可口。
窝窝头
均以杂粮面蒸成,其中山芋干面做的窝头香甜、筋软可口。亦或将窝窝头切成片炒炒吃,别有味道。过去杂粮多,主食离不开窝窝头,而且菜少,多蘸点辣椒酱吃,故有“窝窝头,蘸辣椒,越吃越添膘”之说。
庄浪高抬是庄浪社火的组成部分,俗称“故事”,由农历正月初一早晨人们手执火棍、戴上面具开大门驱鬼神衍变而来。清乾隆《庄浪志略·风俗》载:“立春之先日,迎土牛、扮戏彩,以导芒神,士女竟观”,后来就形成了高...
东北二月二习俗二月二在东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吃猪头肉、理发、放鞭炮。西北二月二习俗二月二在西北,甘肃岷县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惯,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岷县的二月二会,前来浪会的人们买大黄...
撒拉族的婚礼全在隆冬举行。除了这时节农活少,人手闲、粮油足、肉类肥而又好储藏外,主要还是人员全,所有外出的人均已陆续返家。婚礼一般在黄昏举行。仪式开始,先由女方的长辈在庭院里给新郎戴上新帽,系上绣花腰...
郑成功率军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组织大批汉族军民开拓台湾,是海峡两岸民众共同景仰的民族英雄。因为南明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又称郑延平。延平郡王信俗可上溯至清朝光绪元年(1875),其间台湾地区官方建立延...
每年农历六月二日就是仡佬族一年一度的吃虫节,过吃虫节时,家家都要买肉置酒,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要到田里捉虫,捉完虫之后带回家里做成各种应时小吃,与酒肉一起同食。传说古时候,仡佬山虫灾连年,五谷歉收。人...
埋鞋溪隶属于潮砥镇,是乌江岸上的一道奇观。两岸山岭高耸,绵延起伏,只见溪水从两山壁间数百仞高的沟壑中破石曲折而下,越过十九级高宽不等的陡壁,直泻乌江,形成一道十九个奇特的瀑布群,银瀑飞洒,层层叠挂,溅...
蚌埠市市花——月季花1983年9月29日,蚌埠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全体会议决定,雪松和中槐为蚌埠市市树,月季花为蚌埠市市花。月季别名:长春花、月月红、斗雪红、瘦客。 月季为有刺灌木...
广东汉乐分布在广东梅州、汕头、韶关、惠阳等地区,又以梅州市大埔县为代表,旧称客家音乐、外江弦、儒家乐、汉调音乐等。据查是古代汉民由中原南迁时带入的,有“中州古乐”之称,在大埔流传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
石壁是许多客家家族迁徒途中的驿站,据统计,曾定居石壁(或宁化其他地方)的客家祖先有130姓氏以上,他们的后裔立足世界各地,英才辈出,业绩辉煌。为了满足客家姓氏寻根谒祖的需求,宁化县政府建成规模壮丽的客...
“嚼蛆”(jiao qu)这个词字面意思非常不雅,但是这个词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口语中,包括很多明清小说里也有它的影子,如《西厢记》、《金瓶梅》、《豆棚闲话》、《姑妄言》、《红楼梦》里,在小说里面的意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