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
面条也是淮北人喜爱的食品,多用麦面制作。面粉加水和匀达到一定的硬度和柔软度后,放在案板上揉搓,揉透,用擀面杖擀成大大的薄片,折叠后用刀切成细条状即为面条。建国后,出现机械类的面条机,制作出的面条长短、粗细一样,称为挂面。有的食品厂也专门生产挂面,晾干后包装成一斤一卷在商店销售。
吃面条俗称吃汤,清水放入葱、姜等调味品,开锅后放入面条,经两滚(水沸)或三滚(水沸)后用漏勺捞出,浇上醋、酱油、盐、味精即食。喷香爽口,吃着舒服。
旧时,淮北农村用杂面做面条,有豆面条、绿豆面条。豆面黏度不够,制成的面条易断,俗成豆茬面条,黄豆油大,豆茬面条香;绿豆面粘性大,面条细,吃起来筋道;豆茬面条和绿豆面条都比麦面条贵,稀缺,平时很少吃。为老人祝寿时必吃面。
水饺
水饺,此地称扁食,又称包饺子。旧时,一般过年节才吃。饺子馅主要是猪肉和红萝卜,配以葱、姜、辣椒、芫荽等辅料,混合剁成泥状。用死面擀成5-7厘米大小的圆片,包前浇上酱油、醋、麻油和其他香料,随吃随包。开锅煮熟后即食。或食时粘调料。称为荤饺子。饺子做工细、精,程序复杂,用料考究。食起来香喷喷,有风味。
现在,也有用鸡蛋、芹菜或其他青菜脱水后做馅的,称为素饺子。
还有一种叫包角子。正月十五点花灯,要包角子。旧时,生活艰苦,人们吃的东西少。初冬,收红萝卜时便把萝卜缨子留下,晒干,用来剁碎洗净包角子。角子个大,用20厘米大小厚度在2—5毫米的面皮包,配以葱姜辣椒等调料,营养成分不高。吃上几天,聊以过节。现在乡间早点铺还有卖,调料已加入荤油。
 
          庄浪高抬是庄浪社火的组成部分,俗称“故事”,由农历正月初一早晨人们手执火棍、戴上面具开大门驱鬼神衍变而来。清乾隆《庄浪志略·风俗》载:“立春之先日,迎土牛、扮戏彩,以导芒神,士女竟观”,后来就形成了高...
 
          东北二月二习俗二月二在东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吃猪头肉、理发、放鞭炮。西北二月二习俗二月二在西北,甘肃岷县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惯,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岷县的二月二会,前来浪会的人们买大黄...
 
          撒拉族的婚礼全在隆冬举行。除了这时节农活少,人手闲、粮油足、肉类肥而又好储藏外,主要还是人员全,所有外出的人均已陆续返家。婚礼一般在黄昏举行。仪式开始,先由女方的长辈在庭院里给新郎戴上新帽,系上绣花腰...
 
          郑成功率军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组织大批汉族军民开拓台湾,是海峡两岸民众共同景仰的民族英雄。因为南明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又称郑延平。延平郡王信俗可上溯至清朝光绪元年(1875),其间台湾地区官方建立延...
 
          每年农历六月二日就是仡佬族一年一度的吃虫节,过吃虫节时,家家都要买肉置酒,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要到田里捉虫,捉完虫之后带回家里做成各种应时小吃,与酒肉一起同食。传说古时候,仡佬山虫灾连年,五谷歉收。人...
 
          埋鞋溪隶属于潮砥镇,是乌江岸上的一道奇观。两岸山岭高耸,绵延起伏,只见溪水从两山壁间数百仞高的沟壑中破石曲折而下,越过十九级高宽不等的陡壁,直泻乌江,形成一道十九个奇特的瀑布群,银瀑飞洒,层层叠挂,溅...
 
          蚌埠市市花——月季花1983年9月29日,蚌埠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全体会议决定,雪松和中槐为蚌埠市市树,月季花为蚌埠市市花。月季别名:长春花、月月红、斗雪红、瘦客。 月季为有刺灌木...
 
          广东汉乐分布在广东梅州、汕头、韶关、惠阳等地区,又以梅州市大埔县为代表,旧称客家音乐、外江弦、儒家乐、汉调音乐等。据查是古代汉民由中原南迁时带入的,有“中州古乐”之称,在大埔流传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
 
          石壁是许多客家家族迁徒途中的驿站,据统计,曾定居石壁(或宁化其他地方)的客家祖先有130姓氏以上,他们的后裔立足世界各地,英才辈出,业绩辉煌。为了满足客家姓氏寻根谒祖的需求,宁化县政府建成规模壮丽的客...
 
          “嚼蛆”(jiao qu)这个词字面意思非常不雅,但是这个词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口语中,包括很多明清小说里也有它的影子,如《西厢记》、《金瓶梅》、《豆棚闲话》、《姑妄言》、《红楼梦》里,在小说里面的意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