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京,串过卫,不如到千童赶庙会”。千百年来,到千童镇赶庙会,成了方圆数百里人们心中的梦想。六十年一遇,一个人一生能看几回?为了将思念之情送得更远更高,千童信子将表演发展到了极致。信子表演的实质是一种抬阁,但这里的抬阁更高、更奇、更险,一般也要十四五米,高时能达17米。支撑童男童女表演舞台的木杆下端固定在由铁、木制作的架子上,架子上放着许多石磨盘、石块。架子由36名粗壮的大汉抬着,踏着鼓点游行演出。在高高的微型舞台上,童男童女要做各种惊险别致的造型,表达如天河配、饶安招募、击浪东渡、扶桑授艺、魂兮归来等主题内容,犹如在蓝天里临风起舞,让人叹为观止。上世纪50年代的表演中,童男端着茶壶,童女竟站在壶嘴上!每逢表演时,天津、济南、德州等地的观众提前几天抵达千童镇,人山人海,喧声震天,数万人涌满大街小巷。据说1950年信子表演时,观众把当地井里的水都喝干了!
千童信子节有虔诚庄严的祭仪。当日千童镇要清水泼街,黄土洒路,首先到开化寺千童碑、千童殿举行开祭仪式。寺内僧人鸣钟诵经后,身着仙童玉女服装的童男童女手持祭香和招魂幡,登上高杆顶端,然后由壮汉们抬着游祭。一直走完古镇四街,才出东门到城外。古时,东门外就是无棣沟,徐福带的几千人就是从这里走向大海的。行进中,高杆顶端的童男童女有的举香叩祭,有的摇幡呼唤:归来吧,回家来吧……群众跟着呼喊,一时声荡天宇,催人泪下。
当历史成为民俗,仪式往往只是一种符号。在同一个符号下,最本原的意义可能会被隐含、被遮蔽,而其附加意义却越来越凸显。千童信子节却以一甲子一轮回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传承,再一次证明我们的民族是个善于记忆的、有绵长生命内核的、注重精神血脉渊源的民族。
解放后,人们认为60年太漫长,渐渐缩短祭祀周期。从1993年之后,定为每5年一次。2006年,千童信子入选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去年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
云南千年菩提树长出“佛手”,深抓岩壁,当地人:凤凰变的!在云南的香格里拉,有一颗非常传奇的凤凰菩提树,如果单独是说一棵菩提树的话,可能并不是多么稀奇,但是这棵菩提树却长在万丈悬崖边上,而且还在这里生活...
佛塔之国有人曾打过这样的比方:把大大小小的佛塔排列起来,真可以从缅甸的南疆排到北国边陲,绵延1500多公里。佛塔最集中的地方要数缅甸中部的蒲甘小城,这里曾是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之都,素有“万塔之城...
夏布因轻柔胜丝,避暑爽身,实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夏布原料为苎麻,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现称为夏布。夏布有生夏布和熟夏布之分,生夏布是淡草黄本色易于创作中国画,熟夏布经漂白后...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及密教独立成派之后,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念佛的方法,可以涵盖念一切佛与一切菩萨的圣号在内,未必单指念的阿弥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