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亚的水南村、海口的攀丹村、文山村和金花村和被称为古琼州四大文化名村。水南村位于三亚市崖城镇的中南部,因地处于海南第四大河流——宁远河下游之南而得名。历代名士在此留下丰富的史迹:历代被贬谪、流寓崖州(三亚)的贤相、名臣、学士有15人之多,其中10人居住在水南村。
汉代路博德伏波将军在海南岛上的开郡治地。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西汉路博德伏波将军平定百越、南海后,在海南设珠崖、儋耳两郡,在三亚置临振县,县治就选址在得“龙盘鳌居”之地利的水南村。由此溯源,水南村已有了上下两千年的村史,堪称海南千年第一文化古村。
隋朝“圣母”冼夫人“汤沐邑”的开府之地。一千四百多年前,获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的谯国冼夫人,征抚海南后,奏请命在海南建立了崖州,临振县纳入崖州辖管。当时,论海南物候地产、风物民情及河港之便,唯临振县水南村俱佳。为彰武功,隋文帝便将物华天宝的临振县赐封给冼夫人作为“汤沐邑”,即供食俸之地。自此,冼夫人及后代便相袭在作为临振县治的水南村开府设帐,安民兴业。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以临振县改置临振郡(郡治仍在水南村),冼夫人在海南获称“郡主冼太夫人”即源于此。自隋至唐天宝数百年间,冼夫人后代一直依托皇朝赐封的水南村郡治地,对海南南部进行着管理和开拓。
唐朝大和尚鉴真在海南岛上的佛迹胜地。唐天宝七年(748年),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传教,遇海难飘泊崖州湾。振州别驾冯崇债亲率四百甲兵,将鉴真一行接迎置于水南村的太守衙设斋供养。鉴真在水南村休整一年,主持修建了大云寺,设坛传经布道,水南村因之成为海南历史上早期佛事鼎盛之地。今日南山寺的兴建,正是传承和弘扬了这一历史佛缘。
海南岛上寓居朝廷将相之乡。自唐至宋、元年间,因遭朝廷贬谪、流放到三亚的当朝贤相名臣、流寓名士有20多名,大都寓居在水南村,因而又有“幽人处士家”之称,并有卢多逊宰相的“水南风情诗”,“父子进士”的佳话……其中在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的唐宋两代名相、名臣有7人,他们是:因反对武则天失败而遭贬的初唐宰相韩瑗,晚唐时期力排内忧外患、反对朋党遭打击的功德高厚的政治家、两朝辅佐宰相李德裕;曾监修国史的北宋吏部尚书、宋仁宗朝宰相丁谓;《旧五代史》编者、翰林学士、北宋太祖朝宰相卢多逊;荐举岳飞为抗金统帅,反对投降而与秦桧作不屈斗争的南宋“首推宰相”赵鼎;在民族危难关头冒死向宋高宗皇帝上书,请斩奸党秦桧示众的爱国名臣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元代著名诗人、晋王朝位及相权的中书参政知事王仕熙等。这些朝廷名相、名臣、名贤在寓居水南村期间,兴办教育,敷扬教化,留下了儒相风雅、武臣浩气,使水南村自古就获称为“衣冠礼乐”之乡。
我国古代棉纺技术改革家黄道婆的第二故乡。宋代以前,三亚的棉纺手工业居全国领先地位。水南村耕织发达,且依托大旦商港成为崖州棉纺织品生产和交易集贸地。宋末年间,黄道婆自松江府乌泥泾流落崖州,在水南村居住了四十年,潜心学习棉纺技艺,成了织艺超群的“崖州织女”。至暮年,身怀绝技的黄道婆才惜别水南村,返回乌泥泾,进一步改革了从水南村带回的棉纺车,创新了棉纺技艺,终而成了我国元代科技革新的女科学家。黄道婆对我国棉纺织业技术发展的贡献,凝聚着水南村人的智慧结晶。
古代三亚人文崛起的灵杰之地。明代,三亚破天荒出了一对父子进士,被赞为“海外衣冠盛事”。这父子进士就是世居水南村的钟芳和钟允谦。钟芳自幼有“崖州神童”之誉,于明正德二年(1501年)中进士二甲第二名,宦迹江浙诸省,官累迁至兵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等职,文集获载入《四库全书》,尊为“岭海巨儒”、“南溟奇才”,与明代海南丘浚、海瑞并称“琼州三星”。其子钟允谦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中进士,次子钟允直也中举人,满门鼎盛。钟芳多才多艺,蜚声中原,成了三亚古代人才的标志,更给了水南村荣耀。“钟芳中进”的历史佳话激励代代水南村人,孕育了“诚信文明,图强兴业”的水南人精神。
水南村,千年文脉传承,将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新姿瞩目于世。
链接
水南村属于海南三亚市崖城镇,是海南著名的古村落,因地处海南第四大河流宁远河下游之南而得名。据史料,自西汉至北宋千余年,崖城一带的开发主要局限在水南一方。或许是水土情缘吧,隋朝的临振郡,唐朝的振州及宁远县,北宋的崖州或吉阳军,其治所代代相因,一直盘桓在水南一村。所谓“琼南第一村”,因此成名。直到南宋淳熙年间,吉阳军署才迁到宁远水北对岸,即今天之古州城遗址。因此可以说,先有水南村,后有崖州城;如同北京人说的,“先有潭拓寺,后有北京城”一样。历史上许多名人都与水南村有联系,元朝女纺织革新家黄道婆曾来此学艺,唐代著名高僧鉴真大师也曾在此居住了一年多。从唐代起,不少朝臣名仕因被奸臣陷害流放到崖州而居住于此,如唐朝李德裕,宋朝赵鼎、卢多逊、胡铨等是,他们成为海南流放文化的有机组成,也使水南村有了“幽人处士家”的别称。
明清时期在海南建省,海南也不再是流放之地,海南文化更有了大发展,出现了被誉为“琼州三星”的丘浚、海瑞、钟芳等千古名人。在“琼州三星”中的钟芳就是三亚水南村人。钟芳自幼有“崖州神童”的美誉,他多才多艺,蜚声中原,与其子钟允谦同为进士出身,满门鼎盛,被世人赞为“海外之衣冠盛世”。
漫步这个名闻天下的古村落,只见古韵风情已不复存在,到处的钢筋水泥楼房,在杂乱无章的楼房中间偶见几座修复的古建筑。在宋元海南诸多贬臣中,卢多逊属于位高权重、时间较早、对海南地方文化影响较大的人物之一。尤其是他通过诗歌深情吟咏水南村,为这一千年古村做了非常生动的注脚,从而被海南人民代代传颂。再放慢脚步,几经周折才找到卢多逊纪念馆。
卢多逊(934-985),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系后周遗臣,入宋后,追随赵匡胤南征北战,讨叛平乱,安定边疆,收复江南,成为开创北宋江山的勋臣。以博学强记、文辞敏捷、善弄权术、多发奇谋闻名于朝。卢多逊南岛投荒后,作为戴罪之身受到地方官吏的欺凌。他们全家历尽艰难辗转到达崖州,却不被允许在城内居住,只能落籍于州城二里开外的水南村。同时,崖州小联吏牙校之子垂涎卢家女儿貌美,倚势求婚,卢多逊因恶其势利再三拒绝,结果遭到知州及同僚的百般凌辱与胁迫。万般无奈之下,为保全女儿性命及一家亲属的安全,卢多逊只得忍辱嫁女。所幸水南村民风淳厚,才给予卢多逊一丝心灵上的慰藉。但是,由于气候不太适应,再加上心情低落,在三年之后的雍熙二年(985年),卢多逊病死在贬所。
在卢多逊死后,朝廷下诏将其家迁于容州(今广西北流),不多久,又放置荆南。后来,朝廷录用他的儿子卢雍为公安主簿。他的另一个出生于水南村的儿子卢察在景德二年(1005年)考中进士,并为州簿尉。在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将卢多逊归葬于襄阳。但是由于路途遥远,卢家有部分家属仍散居于崖州,卢多逊因此被称为崖州乃至海南卢氏入琼始祖。
卢多逊后人在崖州乃至海南全岛繁衍生长,现今海南共有卢氏宗亲3万多人,积淀了源远流长的卢氏家族文化。2006年,海南卢氏宗亲在水南村修建了一座仿古宫殿式卢多逊纪念馆,并于2007年6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2011年5月3日,海南省卢多逊历史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
据说,卢多逊家族之所以人丁兴旺,代代人才辈出,有一段风水方面的故事。卢多逊刚到水南村不久,从浙江也来了一位风水师,专事给人算命,择日,看死人下葬的墓穴的营生。这位风水师在海上也得了痒皮病。来到了水南村时,得到卢多逊一家的关怀与照顾。当时,卢多逊的亲属请这位风水师为卢家占卜一块风水宝地当作墓地。这位风水师马上就答应下来。但是这位风水师说,我年老了,行动不便,眼力也不好使,要找着好墓地不容易。为了一个好结果,等我儿子明年来的时候再叫他去帮恩公寻一处上等好的墓地。卢多逊一家也不为难老先生,照样照顾他。
村里人俗话讲,卢家不要一代皇帝,只要世代蓝袍。这个故事家喻户晓,流传千年。如今道来津津乐道。至于,埋葬的时候呢,又出了意外。当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雨水顺坡而流下来,把白天放的甘蔗渣冲移一两米外。再过几天,卢家有丧了,派人上山格地,挖金井,但已经不是当时的风水先生了。因此,卢家的这穴地还不算埋到最佳位置。
据说,在琼的卢家后人得到这一风水宝地的荫护,个个身材欣长肤色白皙,脸颊像国字脸,声带清长,历代出人才。民国时期卢成毓任蒋介石台湾国防二厅厅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水南村的卢家儿郎谋事天成,名声大起。也是凭着这股成功伟力,卢氏子孙足足花了几近千万的金钱,将卢多逊故居重建起来,规格已经远远超过宋代始建的等级。经测,卢多逊故居坐向为癸兼丑,宅后有河流,右水倒左。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