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传统的四时八节几乎无一不是以“吃”为主题的。地处渭北的澄城也不例外。特别是一进入腊月,各种各样以节日为名义的炊烟飘荡在古徵大地,把城乡的年味熏染得一日浓似一日。
第一个节日便是“五豆节”,即腊月初五,俗称“喝五豆”。这里写作“五豆”,其实用当地的语音应该写作“五土(wutu)”,且都是轻音,说出口来,既土的掉渣儿,又韵味十足。特别是在农村,腊月初五这天,村人见面打招呼:“哎呀,今儿喝五豆呢!”一听这口音,这腔调,那种乡村里特有的过节的味儿立马就来了,就浓了,浓得化不开。
按照当地习俗,五豆节这天,家家都要喝用五种豆子熬成的粥。《澄城县志》载:“当日早饭,俗以五样豆和大枣煮粥食之。”而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熬粥的豆类远不止五样,黄豆、黑豆、蚕豆、豇豆、小豆等皆可入料,有的还加入花生豆、麦仁、核桃等,反正是种类越多越好,越能体现“喝五豆”的节日意义。
为了在五豆节这天早早喝上五豆,有的人家就在前一晚把选好的豆子放到锅里用水泡着,把红枣煮烂搅成糊状,捞去枣核与枣皮,第二天与泡好的豆子一起熬煮,熬出的五豆粥,色泽暗红,口感黏润,香气四溢。
和所有民间节日一样,五豆节也有其传说和渊源。普遍的说法是,五豆节与秦始皇修长城有关。人们为了修筑长城,劳累了一年,成千上万的人被累死、冻死、饿死,幸存下来的人也饿得奄奄一息。到了腊月初这一天,大家从各自的袋子里搜出剩余的几颗杂粮,汇集在一起,煮成一大锅稀粥,分而食之,才得以度命。由此,腊月初五就成为“五豆节”,代代相传,因循成俗,藉以弘扬劳动的艰辛和伟大。
而在澄城,关于五豆节的来历却是讲勤俭持家的。说是从前有一户人家,老两口一世勤俭,他们的儿子媳妇却好吃懒做。老两口相继去世后,儿子儿媳依然不改陋习,靠着二老在世时积攒的粮食度日。到了寒冬时节,家里的粮食吃完了,小两口便去邻家借米,天长日久,邻居们知道他们好吃懒做,再也不借给他们了。到了腊月初五这一天,小两口实在饿得不行了,把家里原来存放粮食的缸和瓮翻腾了一遍,这个缸里找几粒小豆,那个瓮里搜罗出几粒黄豆,好歹凑在一起,煮粥充饥。可惜还没等粥熬成,小两口就饿死了。后来,人们就在每年的腊月初五,用五种豆子熬粥喝,警示后代勤恳劳动,节俭持家。
不管五豆节如何来历,在物质发达的今天,五豆节早已失去了解决饥饿温饱的本来意义,而是作为节日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和符号,在一代一代传承和发展着。“五豆吃到腊八,腊八吃到年下”。澄城这句有关五豆节的俗语,更是把腊月最早彰显年味的两个节日连在了一起,标志着一个新的时序轮回即将开始。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赫哲族的小年。关于节俗的用意,与汉族说法相同,是为了送灶神上天。为使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要往灶神画像的嘴上抹“拉拉”(一种粘粥饭)。有的把“拉拉”抹到灶门上,目的都是为了把...
双月桥在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这里是孔子贤徒子路的故乡,名泉如林,溪流纵横,山川秀丽。双月桥的来历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现在的双月桥当初只是一座连接两村的木桥。这一年,连续几天的大雨,把这...
对苍南县灵溪镇大观南山边郑姓村民来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是中秋节,在该地有“尝新不值七月半,七月半不值八月半”的说法。郑姓人过中秋之所以特别排场,就是因为在这天他们要祭请家神“三乳妈”。中秋节这天,郑...
云通寺位于太行山东麓浅山区,河北省临城县城东南方向北盘石村,国家2A级生态旅游区邢台市交通局丰乐园内。寺后远山千岭竞秀,门前近水泜河东流,周围果木塞川,林木蔽坡,红墙金顶犹如海市蜃楼在绿海碧波之上浮现...
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始终贯穿于布朗族的全部宗教生活中。在布朗族的神灵观念中,鬼神不分,鬼神有善有恶。对于善神善鬼,人们对它采取亲近和依靠的态度,凡婚丧、节庆都要向它祭献、卜问,一切都要征得神灵同意后才能...
蒙古族历来有祭天、祭山、祭火、祭星、祭佛灯、祭敖包、祭成陵、祭吉雅其等活动。祭敖包 蒙古族的祭祀,最隆重的是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也叫“脑包”或“鄂博”是“堆子”的意思,即人工堆成的石堆,极个别有...
客家人“洗三朝”一般由年长的婆婆、奶奶主持,边洗边吟唱一些诸如:“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身,做富翁;洗洗手,荣华富贵全都有;洗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洗洗脚,身体健康唔食药……”等赞语。男女成婚后,媳妇有...
揭阳炮台丰溪村蔡厝保留着一个独特的“营蔗”传统习俗,每年的正月初九早上村民集中拜天公营蔗,“营蔗”习俗是丰溪蔡厝历传以久的特别习俗,蔗寓意生活节节高 、节节甜。通过“营蔗”祈求全村合境平安!一年更比一...
“核桃坡,核桃沟,核桃砭,核桃路,漫山遍野核桃树,核桃累累碰人头”。这说的就是商洛的核桃。商洛核桃,据说是西汉张骞从西域带回植于京都长安,然而“龙凤之地”不适核桃生长发育,便被发配到商洛山中。岂知,核...
萧县一般丧葬仪式,繁琐复杂,充满迷信色彩。老人临终前,要将病榻移至正屋当门,以便得正位而终。在寿终后,用整张白纸复盖在面上,叫“复面”,也叫“蒙脸纸”。床前放一瓦盆,死者有几个儿子,就在盆底钻几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