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 拉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青 海、甘肃、新疆等州县。撒拉族,早在元朝时,其先民——中亚撒玛尔罕人 经新疆长途跋涉迁徙循化,后与周围的藏、回、汉、蒙 古等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撒拉族。撒拉族自 称“撒拉尔”、“撒剌”、“沙剌”、“沙剌簇”、“ 萨拉”、“撒拉回”等是汉人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 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撒拉族。
“口细”是撒拉族保存至今的民间乐器,长不到0.5厘米,重不到0.05克,小巧玲珑,在各种乐器中可能是体积最小的一种。“口细”的制作并不复杂:将一火柴杆粗的细铜(或白银)制成马蹄形状,中嵌一片极薄级细的黄铜片,尖端弯曲。含入口中靠舌尖拨动或夹在牙缝用指弹拨发音,以收敛嘴唇的大小和吹气的强弱调节音量、掌握音符。其音量极弱,即使隔门都很难听见。音符起伏、跳动也不太大,但听起来却十分悠扬缠绵,如泣如诉,动人心弦。
“口细”是撒拉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乐器。尤其是妇女更是爱不释手。在过去,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撒拉人特别是妇女弹唱歌舞被视为非法,唯独吹弹“口细”不受任何制约,并颂其美,民间对此有着这样的传说。
相传,先知穆罕默德的外孙哈三、胡才,双双阵亡于沙场,其母法蒂玛(先知的独生女)悲伤至极,哭得嗓子哑了,泪水干了,便以“口细”代替,倾诉失子之痛。所以,撒拉人吹弹“口细”非但不忌,反当“圣行”而遵行。过去,撒拉族男人们常因徭役支差,扳筏经商,从戎出征而远离家乡,妇女们牵肠挂肚,惦念不已。每当深夜人静,妇女们便三五成群,不约而同相聚一起,尽情吹弹“口细”,使满腔的忧愁、焦虑、思念。一泻而出。随着岁月的推移,“口细”成为人们随身携带,聊以自慰的伴侣。它以其悦耳动听的音质,倾诉着撒拉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口细”还是青年男女们倾吐爱慕之情的主要媒介之一。
“宰靠”(笛子)在撒拉族地区称“敲尔”。其制作方法是:用一把粘性强的红泥土捏成两块喇叭花状的凹片粘在一起。再在合缝处掏一小孔,用以吹气,两边各掏几个按指音符的小眼,晾干即可吹奏。“宰靠”音量大,不亚于竹笛,音质高亢、嘹亮、悠扬、清脆,多为男青少年所吹奏。特别是在野外牧羊、田间劳作休息时,高昂嘹亮的“宰靠”声往往使人浮想连翩,精神为之一振。今天,撒拉族人民用这别具风格的民间乐器歌颂幸福的生活和未来。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