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期。当时山西永济韩阳镇有个叫相福禄的人,任洪秀全农民起义军的先锋官。1853年冬,他率兵攻打黄河岸边的蒲津渡,由于清军守卫将领早已设下火龙阵,相福禄久攻不下。夜深人静之时,相福禄率领百余名壮士,冒着刺骨的寒风,潜入黄河取出冰块,背在后背上,借着夜幕的掩护,一鼓作气冲破火龙阵,大获全胜。
相福禄解甲归田后,便在每年正月十五闹红火时,组织村民编创了永济背冰的传统舞蹈,再现当时的作战情景,展示黄河儿女敢拼敢斗的英勇气概。自咸丰年间传承至今,已成为当地人民传承忠义文化的民俗节目。
背冰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得到人们的自发传承,成为春节期间代表性的风俗活动,用长旺村人的话说是“敲一年锣鼓背一次冰,今年肯定好收成”。
背冰这一活动在演技上没有太大的难度,但却是在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进行,是对男性体质、力量、抵抗寒冷及意志力的严峻考验。
“背冰”这一民间社火、舞蹈,动作简炼,体现出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民族精神。长旺村家家户户都要出人参与,或背冰,或背着家中最锋利的兵器,比如铡刀、大刀等,在刺骨严寒中展示着威武,通过参与这一活动,鼓励民众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都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每逢永济背冰活动时节,走近山西省永济市韩阳镇长旺村总能看到震撼人心的一幕:村里的青壮年们头裹红绸子,腿穿短裤,光着脊梁背负十多斤重的冰块,在凛冽的寒风中昂首前行,鼓点铿锵,队形多变,再现先人们凿河背冰作战的悲壮场面,展示黄河儿女不畏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背冰表演队伍一般百余人,队前有一面旗帜系在一根百多斤重的大梁上由壮汉们扛着,队伍中的鼓手借助有节奏的鼓点指挥队伍前行。队伍前后两翼的背冰人和着鼓点敲击铜锣,声音雄浑而厚重。后随的背冰表演者头系红丝带,着短裤,光脊梁,穿拖鞋,背负十余斤重的冰块,仿效古代军事作战场景,变换队形表演“下河”“破冰”“匍匐前进”“刀枪不入”等节目,交织成一幅幅人类与大自然既和谐又抗争的绚丽画面。表演进入高潮时,人们在震天的鼓乐声中翩翩起舞,领略远古与现实、野蛮与文明、梦幻与追求、迷信与理智、相互撞击与相互融合的奇特感受。
2011年,永济背冰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