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 融水苗族依山为寨,聚族而居。一般小寨10余户,大寨多达500余户,极少有单家独户住在一处的,由于苗族多建寨于山梁或山顶,房屋建筑多半是曲栏回廓的吊脚木楼。常见的吊脚楼建于斜坡上,就坡面开成上下两级屋基,先竖一排木柱作房墩,前面半间铺上楼板,与后面半间地面平行,然后再在上面起一两层楼。这种附山建筑,颇具特色,每排柱的最外一根自上而下截齐土屋基处,形成吊脚楼,故得名“吊脚楼”。吊脚楼结构紧凑,不用铁钉,枋连柱、柱连梁,环环相扣、工艺水平很高。楼的两侧建有偏厦、屋顶盖杉皮或瓦片,全为杉木结构。楼上设有走廊,从走廊开门即到火堂,火堂上面挂有火炕,火堂兼厨房,两侧设卧房,楼下为饲养牲畜,堆放杂物的地方。
红水,拱洞一带,寨边建简便禾晾,于向阳地竖两柱,上盖杉皮,连两柱横架十数层木条挂晾禾把,禾仓多建于离住宅区几十米处,仓底离地高约1米,形如亭阁,以防潮,防火。
高山苗寨,气候凉爽,蚊蝇少,惟用水困难,于防火不利。解放后,政府每年拨下专款,为群众架设水管和建蓄水池,解决了许多村寨人畜饮水问题,如拱洞高武村从三、五公里处用水管接水进村来,500多户人家不用再为饮水问题耗费时间。由于县境缺水的村寨很多,仍有不少村寨尚未解决。
80年代以来,政府为控制火灾,号召民房改造,贝江一带公路沿线群众积极筹建,四荣的大竹山,安陲的江门等村寨已建成一批钢筋水泥结构的平顶楼房。
饮食 苗族人民历来主食糯米,辅以玉米、小米、木薯、红薯、芋头等,副食有蔬菜、豆类、瓜类以及竹笋、蕨菜、野生菌类等。肉食有猪肉、牛肉、羊肉、鸡鸭肉、禽蛋及鱼虾类。
苗族人民喜食酸辣味汤菜,家家户户都有酸菜、酸辣椒、酸笋和酸汤。腌鱼、腌肉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菜,其制法:将鲜鱼剖开取出内脏,撒以盐粉,置于火炕上烘烤半干,拌上酒糟姜片,入坛密封,猪、鸭肉不用烘烤,用盐腌后,入坛密封。苗家视此为待客佳肴。
苗族喜爱饮酒,以米糠制酒曲,酿糯米甜酒,一般不熬,滤糟而饮,称“水酒”。凡待客或办喜事必不离酒,有唱酒歌,换酒,喊酒之习。第一次换酒多敬客人一杯,叫“双脚酒”,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服饰 境内苗族服饰大同小异,布料大部分是藏青色家织土布。男装简朴,女装华丽。男子上穿直领对襟短衣,下着大档长裤,头缠青色长巾,头巾两端以绿丝线滚成锯齿形花边,衣扣以多为美,有的多至13颗布扣。女子上穿无领无扣对襟衣,齐腰处各缀上一条彩带交叉系于左腰侧。衣襟、衣脚及袖口绣有苗锦图案花边。胸部系一块棱形胸围,图案花纹十分精致。下身穿齐膝短裤或加套百褶裙。小腿着腿筒,上端系上约6厘米宽的绿绸带。头上或包蜡染花头巾,或盘发结髻,插上银簪等;耳戴玉石或银制耳环,手戴银镯。自50年代后,青年男子穿汉装日渐增多,唯妇女仍着苗装,尤以节日为盛,布料色彩较昔日多样化。苗族刺绣、织锦、蜡染、银饰精美,妇女喜欢在衣领、袖口、衣脚、胸围及脚套上绣上各种花、鸟、虫、鱼之类,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其中少妇常用的背带芯,更是绣工和图案的精萃。苗族织锦,其方法,把牵好的轻纱轴搁在织机上,再用一块光滑的牛骨或竹片按照花纹的需要,挑通一根或数根轻纱,而后引进一根纬线。织锦有宽有窄,用作胜袋,背带芯和被面的织锦,都是彩色丝线织成,花纹、图案新颖,色彩艳丽和谐,其想象丰富,技巧娴熟。杆洞乡杆洞寨一妇女家藏的“百鸟衣”,集刺绣、织锦、蜡染之大成,堪称苗族工艺珍品。苗族妇女还擅长蜡染,他们将白布铺于案上,置蜂蜡或松脂于小锅中,加温溶解为汁,用竹针或蜡刀绘于布上,一般不打样,只凭构思绘画,所画各种图案匀称相宜,花鸟虫鱼,维纱维肖。绘成后,投入染缸渍染,然后捞出用清水煮沸,漂洗去蜡,蓝底白花或黑底白花的图案就显现出来了。
苗族银饰,均为本民族工匠所作。银饰有银头圈,银冠,银项圈,银手镯,银牌,银链,银羽,银簪,银花等。制作全凭手工操作,工序多,费工大,如制银头圈,要将银拉成略粗头发的银丝,然后集数十根银丝编成多棱银圈。银冠更为精巧,冠架上缀满银花,银雀,银针,银蝴蝶,银签等饰物。
家庭 苗族的家庭为一夫一妻制,男子主持家政,夫妻地位平等,生产生活各有侧重,男子耕种田地,砍木拉山放排。妇女除生儿育女,纺纱织布,挑花织锦和操持家务外,还从事种地、扯秧、插秧、中耕、剪禾等农活。弟兄成婚后,一般得自立门户。分家前,兄弟共建新房子,长子住新房,幼子住旧屋,父母留出养老田,余下家产平分。未成年的弟妹随父母共同生活,父母的养老田产归幼子经营,幼子承担赡养义务。如父母早丧,兄长有抚养弟妹的责任,待他们长大成人后再分家。女子没有财产继承权,只能得到母亲当年陪嫁来的银饰细软,以及母亲为她们添置的嫁妆。如家中无女,母亲的这份财产便由儿媳接受。
姓氏 苗族习用汉姓。有的原同一姓氏,兄弟分家后,住地相距较远,加上没有文化,因而造成“管”“滚”不分,“门”“文”不分现象。只有少数宗族依照汉族习惯排立字辈。境内苗族习用的汉姓有:贾、龙、滚、管、梁、杨、韦、董、杜、云、潘、吴、马、周、何、石、蒙、廖、戴、贺、郑、风、陈、戈、李、余、文、陆、黄、王等。苗名一般是父子连名,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如父名叫清,子名叫友,人称子为友清。称父名习惯在前加个尊称“公”,即为公清友,也叫某某爸的。妇女有了孩子不直呼其名,而在子名后面连上“妈”字,如友妈,直呼其名视为不恭。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