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婚姻古朴自由,一般同姓同宗或异姓同宗不婚,有姑表舅婚习俗,姨表兄妹则禁止通婚。
定情 历史上,融水境内苗族婚姻较为自由,众多的节日集会给青年们带来了自由社交恋爱和择偶的机会,通过赶坡、芦笙会和春社等传统节日活动相识后,经过“走寨”、对歌,加深了解,进而确定了恋爱关系,互相交换定情信物,苗语称“丢曼”。一般男给女以钱币,女给男以衣物或手镯。此后,相互往来更密,有的经双方父母来往,大家同意了就决定接亲日期。
婚礼 在安太、四荣一带,结婚那天,男方请两个父母健在、子女双全的两个妇女去接亲,彩礼是一鸡一鸭。新娘出门时,只邀两个女伴陪同,并有若干男青年吹芦笙欢送。新娘不坐轿,新郎新娘不拜堂,婚宴结束转回娘家。在红水、拱洞一带,结婚那天,新郎请两个中年男子去接亲,新娘的家人和亲戚以酸鱼酸肉热情款待,此时,新娘的叔伯姐妹用锅底黑灰把接亲人抹成个大花脸。到了预定的送亲时辰,接亲人一个打着火把在前面引路,还要挑上一担前头重5斤后头重20斤糯米饭酸鱼肉。另一个紧跟在新娘的后面,身背用禾杆草扎成的大草圈,圈沿挂着以纸片、笋壳剪成的飞禽走兽和五谷六禽。出门时,新娘的兄弟走在前面探路,一是弄清前面是否有接亲队伍,以避免踩前人脚印;
二是清除一些爱搞“恶作剧”的后生设置的路障——木堆或烂泥之类。直到和新郎家的迎亲队伍接上头,方才返回。当夜举行婚礼,新郎必回避,新娘上楼进入家门,家里的人要退出火堂门口。火堂边仅备两张供新娘和伴婶坐的凳子。新娘坐的凳子用新布垫,有的用苗锦垫。新娘进屋,由家族内家境好的婶娘扶新娘到火堂边面朝东而坐。接着由家族一位长者主持仪式。这时地上已摆好糯米甜酒、糯米饭、酸鱼。主持者口念理词,其大意是:今日是良辰吉日,我们接新媳妇,拜请祖宗保佑子孙昌荣,家运亨通。然后捧头碗酒敬新娘,接着到伴婶和新郎的双亲。酒过三巡,主持人从碟里拿出1条最大的用麻丝线系着的酸鲤鱼递给新娘,新娘便羞答答地象征性地咬一口鱼头,婚礼遂进入高潮。这时屋外的人涌进,争着向新娘问好。新娘退席,由伴婶带着新娘到新郎的房族家认亲。这期间新郎家一片欢腾,家族兄弟,亲朋好友共赴婚宴。新娘认亲返回新郎家后,由妇女组成的送亲队伍便出发了。送亲队伍连同新娘在内一定单数。礼物一般是1担糯米饭,1担糯米糍粑,一小瓮米酒,一担熟鸡鸭肉和猪肉酸鱼,一担熟鸡鸭彩蛋。送亲队伍到达女家村旁,村上青年拦路对歌后才让进村,叫“拦亲”。送亲队伍对完歌,鸣放鞭炮送新娘进家,在女方家吃一餐饭即返回。
偷亲 如果双方父母或一方不同意,便采取“偷亲”形式。“偷亲”苗语本意是逃婚或私奔,即两相情愿偷偷逃走。“偷亲”通常在夜间进行,由男方约好自家兄弟或好友,趁女方家人睡熟后登门将姑娘“偷走”。几天后,男方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带礼品上门赔礼道歉,这次礼,苗族叫“松妈”。如果女方父母同意,当即收下礼品。如不同意,即拒收礼品,但这时“木已成舟”,待过些日子女方父母气消时才回家门,遇上双方父母都不同意,有的就此拆散,退回各自信物,苗语叫“巴亡”。往往有的不愿拆散,双双离家远投异地,另立家业,待生男育女后才告知双方父母。另一种“偷亲”形式,情况与此迥然不同,目的是为了避免婚礼的铺张浪费而进行。即“偷亲”过后不马上举行婚礼,而是等到双方家庭都比较充裕或等到生了孩子才举行婚礼,一举两得。贫困之家有的不再举行婚礼了。嫁妆 苗女出嫁,嫁妆不随送,要待生小孩满月走外公外婆时,娘家挑禾把连同嫁妆一起送去。苗族嫁妆简单,一般只有衣服、被子、麻蓝、纺车、织布机等,80年代始有送皮箱、衣柜、衣车、家用电器之类的妆物。
离婚、再婚 苗族婚后相亲相爱,互相尊重,极少离婚。偶尔有之,则由提出离婚的一方付给对方“洗脸钱”或赔偿婚礼耗费之财物,数量多少由双方商定,或由族老、寨老裁决。如果有了生养,离婚后子女归男方抚养,女方除尚在哺乳的子女外,想带走的须经男方同意,但不能带走家产。苗族重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极少纳妾,只有极个别财多势大的山主或家境好又无后代的家庭才有纳妾现象。苗族的改嫁和续弦不受限制,有弟继兄嫂或兄娶弟媳的习惯。苗族族权思想严重,民国以前很少有招郎接子的,一般只生女孩或无子女的人家,老年由侄子养老,承担养老义务的继承遗产,无侄子的由族内人养老,民国时期才有所改变。民国27年,杆洞乡白秀屯,全村人凑钱宰一头牛,在松地地方用埋岩的形式宣布以后允许招郎接子。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