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伞,又称为凉伞屯。这个屯确实为军屯,明代时就设立了的。徐家干《苗疆闻见录》记载:“新城,四面皆山,在清水江北岸,为施秉属境……凉伞屯峙城东北,黄岑、高店(亦记作高甸)屹据城丁四五里之间,右沿清水江上下七八里,又有寨胆(亦记作寨丹)、竹林、平寨、鲤鱼塘、铜鼓塘,相互犄角。”说明了它的战略地位。
据《镇远府志》载:“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施秉县人,御史杨通宇奏,命总镇远林兆鼎,率所部罗联芳、王自贵等,克平黄岑、寨胆、旧州、白坝、沿江一带诸苗。又移师邛水,荡平绞罗、六埔、六利、巴野、梁上诸苗。随议平提调楊凌魁于施秉建楊坪营戍守。守备罗联芳于凉伞寨创建新城戍守。以黄岑、寨胆等处苗民繕兵繕后。”也就是说,这个屯招募的兵,算是“以苗制苗”罢。
不过,从明代始,这里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争上百次,反抗和镇压在这里轮番上演。最殘酷的是咸同苗民起义。其实,苗族起义是其原因的,陈荣宣《苗叛纪略》说:“正如如咸同年间,苗匪之叛,多缘于生齿之繁,衣食不足,在上苛征勒捐以致之也。”韩超《苗变纪事》也载:“苗人穷乏,至有挖出亲尸,取出殉葬银器以输官府者。”
咸丰年间,这里的苗人因苛征勒捐,龙老金、龙整引和竹子寨的包大肚举行起义。咸丰五年五月围新城汛城,把总李瀛远率团练日夜防守,后又调镇远、铜仁、天柱兵四百添防。谁知,这李瀛远不是好好的处理好民族关系,而是派他的援兵去把苗族的几个寨子的房屋烧了,引起更大仇恨。苗族义军只好率众一万余人,继续围城,九月十四日,城中水涸粮尽,救无援兵。城里有人提出议和,这本可以化解茅盾。然而,李瀛不允。苗人只好强攻,十五日入城,造成了城内兵民“尸骸枕藉,兵民十死八九”的惨剧。龙老金、龙整引和包大肚“皆恃凉伞为险”,建立了苗族义军根据地。地连黄平、施秉、余庆、石阡、台江等地。此后的十三年间,苗族人“分田而食,聚族耕耘。”后到同治八年,席宝田率所部克复。
从谷底白沙井,上到山脊的老寨,这是一条有两百多级并由石头铺就的道路,路下方是古木,路上方是吊脚楼。这里有寨门,还有供人休息纳凉的石凳。护寨的土地庙漂着刚化过的香纸青烟。一老人正从外面赶牛回来,肩膀上还扛着一捆柴火。夕阳西下,阳光映红他那张木刻式的脸。走过寨门,步道向村内延伸。巷子都是石头所砌。马头墙围着的院子内是别具一格的吊脚楼。有姑娘在美人靠上向远处张望,有巫喽(意为老奶奶)在屋檐下绣花。几个中年妇女轮流地捧打着那匹紫色的布。凉伞出匠人,这些民间的匠人会织锦、会刺绣、会打银子……这里是“破线绣”的故乡,也是银匠的出产地。张老新、张昌花是国家级刺绣织锦的文化传承人,银饰工艺制作人龙光银是清水江一带的制作高手。他制作的银手镯、银帽、银发簪、银铃、银雀等挂在省州的博物馆里。
“龙鱼戏”是流传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表演活动,其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使得这一民间文化活动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散发出它独特的人文魅力,成为闽北地区民间非物质文...
火笼是客家人特有的一种取暖工具,每到霜降初晓,寒气来袭,客家山区的老人、妇女们就开始与火笼渡过焦孟俩不相离的日子。据说,利用火笼取暖在客家地区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古人在不少诗歌里记载了这个东西,如梁萧...
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是都会有一段很长的间歇过程的,每个地方的地域特征不同当然它的飞机起飞地点也有所不同,有些飞机的起飞和降落的方式都是让乘客们心惊胆战。本站小编为你盘点世界上最恐怖的飞机跑道。1.南极洲的...
在阿尔及利亚无论是见面还是分别时,一般都行握手礼,与挚友见面时,有的也行拥抱礼和贴面礼;见面时问候和祝愿中用的最多的话是:“愿真主保佑你”显得彬彬有礼,他们还喜欢别人称呼他们的头衔或职称加姓。在很多地...
在徽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凡是都有俗成的规矩,比如绩溪县上庄镇范围内,对各种不同的酒席,其席位座次都有明确的安排,不能随意,否则会使欢乐的酒席倒味、不欢而散。在这里,比较隆重的喜宴,有婚宴、寿宴、建房宴...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