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许多民族的观念中,死亡是很神秘的事情,高山族也不例外。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此有强烈的崇拜祖先的观念,各族群都有祖灵祭祀。他们把灵魂分为善恶两种,死亡也分为善死与恶死。善灵自然是善死的灵魂,即祖灵,是要祭祀的;恶灵是指死于非命的人变成的,这些恶灵常常在人间做怪。对于恶死之人,多采取简单掩埋法,死地多插标识以避之,居室亦多废弃,或请巫师禳逐。对于善死者就有许多收殓和埋葬等仪式,各族群形式不同。
平埔人把死亡叫做“马歹”、“麻八歹”、‘猫描产”。把恶死定义为:自杀、野外暴毙、出草战死等。草草掩埋了事。
对于善终之人,各地区的埋葬方法又有不同。有的男女老少皆裸体,有的用鹿皮包起,有的用草席裹起,有的用棺木,有的用石板,还有的用大窑缸及竹编器,种类很多。殉葬品有用死者生前文物、器皿或杂物的一半。死者葬于厝内、厝边或山上,也有葬于竹图之内,盖一小茅屋,上插鸡毛和小布旗。
平埔人历史上曾流行奇特的洗骨葬。如西拉雅人死后先用席子把尸体包扎上,然后放置于屋内准备好的竹排上。竹排高约半米,周围堆放木柴,小火点燃以烘烤尸体。屋外门口挂一口村干挖空的木鼓,死者家属不停地击鼓志哀,村人闻讯赶来吊唁。
尸体连续烘烤九天,每天都要取清水净尸,洗涤干尸上面的烟灰污尘。第九天,用草席把尸体重新包裹,搬上新建的另一竹排上面,周围垂悬衣物宛如天幕。然后大家歌舞饮宴,为死者的灵魂祝福。干尸放置三年后移葬地下。
北港一带的平埔人曾经流行树葬,也就是剖开大树,把尸体放入树中,然后再用树皮缝合,树越长越茂盛,死者的子孙“以牲牢祀之”。这种方式是平埔人祖先崇拜与大树图腾合壁的生动反映。
丧服的颜色也不同,有皂色、白色丧服,也有披乌布于背或绊乌带于肩。服丧期,短的十天,最长的有一年,这期间不能着华艳服饰,也不能有任何歌舞欢宴之举,甚至农事活动也受到短时间的限制。
当病人病危之际,家人就开始为他洗净全身,换上干净衣服,搬到另一处居住,然后请巫师持香蕉叶呼男神、女神为病人禳祓。如不能好转就要开始处理后事。亲族全体要齐聚病人身旁,病人如果清醒,就向家人留遗言。气绝后,如果是男人死了,就由其兄弟将金属饰物放在死者的手中,左授铜铃,右手项链,盛装衣冠,扶头向南,妹妹将特制的糕放于死者背甲中,将其生前所用的枪及祭器悬挂门首。死者如为女性,则由年长之姊妹,置饰物于手中,将跳舞时的盛装盖于尸首上,做糕放在方袋中,将此干粮袋与祭器悬于门首。
埋葬的仪式在当日或次日进行,采取室外土葬的方法。先装殓,然后通知同族亲戚。亲戚得知消息后即来参加葬礼。死者的兄弟及伯叔或子侄,须参加掘墓工作。墓设在室外的院落中,南部阿美人常常在住屋的北侧掘墓。死者的后代中的四个人,立于墓的四角,依长幼次序掘土,近亲相助。以木板架尸床,下葬后,用土掩埋,再以卵石排成圆形作为标记。北方的阿美人还要在墓穴的四周,排插木桩木板为壁,盖上茅草后填土。更早些时候的古墓有用石板为壁的,还有用陶罐及粟作为殉葬品,陶罐放头上方,粟穗放身体两侧。参加葬礼的人,须用柏叶及芭蕉叶插在头上及腰间避邪。葬礼后,还要给每一位帮忙的人一件铁器,给抬尸的人一件衣服,作为谢礼。
下葬后的当天,要请巫师主持送灵仪式,死者的父母及兄弟姐妹都可以单独举行送灵仪式,以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
次日,助葬的亲属都集中在丧家,由巫师禳祓除秽。当晚又由巫师用陶罐请回亡灵,迎至房屋中,用芭蕉叶禳祓,以糕、酒、槟榔作为祭品,称回灵礼。之后又行出渔利,所有这些之后,葬礼才算结束。
泰雅人认为死亡是灵魂出窍不归。凡是在家去世,而且有亲属在身边的,就是善终;死于野外、被害等非常自然死亡,以及自杀、难产死亡等均属恶死。
善终之人断气时必须由亲人抚其右手,如果断气时没有亲人在场,也是不吉利的,需要请女巫禳祓。断气时。亲属应让死者合上双眼,如果眼白外露,就会被认为家中还要继续死人。断气后,由亲人为其梳洗,换上盛装,穿胸衣,戴首饰、耳饰、臂饰,用一块布铺在地上,把尸体放在上面,并将死者的手足屈于胸前,做蹲踞状,然后用番布把尸体包起来,用带子缚紧。死者断气时,在其床下掘圆穴,深五六尺,将尸体下葬,多数面向河岸。死者用的刀、烟斗随葬,上盖石板,盖上土弄平整。死者的遗留衣物和剩余墓土,运至野外偏僻处丢弃。参加埋葬的男性近亲,必须到海边洗净身体,身上所穿衣服,一并藏于隐蔽处。丧家还要每天把饭放在竹筒内弃于山野。
死者断气时,即将炉火与木炭弃野外,另起新火。家人全体休息数日,不在外走动,不梳洗,饮食由近亲邻居供给。丧家不参加祭仪欢宴,不饮酒歌舞。守丧的时间长短,各地有所不同。从15天至1个月不等。送灵归来后,就可到丧家饮酒,也就表示一切恢复正常。
对恶死之人,泰雅人采取就地掩埋的方式。难产死亡或无亲人送终的人,全家要弃屋出走,另建新居。埋葬的地方和弃屋处插上荻草作标识,禁入内。还要请巫师驱恶灵。
赛夏人认为生灵从身体中出去了,也就是死亡了。衰老及病死为善终,横死与战死为恶死。恶死者,除氏族中年长者,其他人不能触其尸体。横死者由首先发现者告知其亲族,就地掩埋,举火行家,在掩埋处堆石以示禁忌。善死者,于弥留时家人须将其移于地上,凡在床上也为恶死,家人也须弃屋,另建新屋。病危者临死之前需移于地上,家人为之洗浴,断气后,为其更换盛装。然后扶立坐起,两腿屈于胸前拥布包。家妇煮饭,用饭数粒塞进死者口中,作为辞食。
祖父临终时,长孙需用右手触祖父右手,长子则将其父右手拇指的指甲剪少许,插在自己右手拇指指甲中。这一特殊习俗,表示将死者的生产技能全部承袭下来。妇女死后,先讣告其娘家,等到其母来后,才得埋葬。丈夫及亲生子女不得触及尸体。如果死在娘家,需要夫家来人才能埋葬。葬礼由同氏族的人参加,葬于野外僻静处,穴深三四尺,由最亲近的亲人背入墓穴,以左脚腕尸入穴,尸入穴中以面对东为吉,面向上或向西为凶。入穴后以包尸布盖上,将随葬品放入,两人往尸体上撒盐,再盖上茅草,填上踏平,用短竹竿插墓四周,并以石块围砌。
布衣人认为病死在家中的为善死,凡被杀死、路毙、淹死、烧死以及坠岩、被野兽毒蛇咬死,都为恶死。恶死者就地掩埋,无任何仪式。而恶死者家中的东西,对他人来说,一律是禁忌。
善死者断气后,家人移尸于地上,扶成坐状,使其股肱屈于前胸处,用藤条或布带缚之。在室内掘墓穴,深1.5米,直径1米,以石板为壁。掘墓穴只用掘棒不用锹。下葬时男性面向东,女性面向西。死者日常衣服器具全部随葬,惟有皮革不能随葬。穴上盖石板,再填土。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