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的一天中午,他在家门口偶然看见几位脚僧,肩挑着瓢笠等什物,远远地走来,便跑去问母亲:“他们是什么人呀?”“那些是行脚的挂搭僧。”
他听了暗自高兴,又到门外去看,见行脚僧来到树下,把担物放在树边,然后向他母亲问讯化斋,母亲忙着去烹茶烧饭,对僧众非常恭敬。行脚僧吃过斋饭后,挑起担物,举起一只手向他母亲致谢,母亲见了急忙避开,恭敬地对僧众说:“勿谢!”僧众便径直上路去了。
当行脚僧去远后,他不解地问母亲:“僧众如何如此无礼,吃了斋饭也不说一句感谢的话?”“僧众要是感谢我们,我们就求不到福了。”母亲解释说。
听了母亲的话,他心里暗自想:“这样看来,僧众的确是人间最高尚最伟大的人了!”从这以后,便时刻发心想出家修行,只是苦于没有出家的方便门路罢了。
憨山大师听到金陵的一位和尚说:“金陵报恩寺的住持西林和尚,一生修行,很有道德。”便发心想跟随西林和尚去学佛法。
他就把出家学佛法的事告诉了父亲,但却遭到了父亲的拒绝,只得又去请求母亲,母亲说得很有道理,她说:“养育儿女的目的是期望他获得真正的成就,既然他有这样崇高的志愿,我们做父母的应该让他去!”于是就在十月的一天,把他送到报恩寺去了。
后来大师依西林永宁和尚诵习经教,兼习儒学及古文诗赋。十九岁,往谒栖霞山云谷法会禅师领受禅法。
万历二年(一五七四)大师又离京行脚,游嵩山、洛阳,至山西蒲州会见妙峰大师,和他同上五台山,居北台之龙门,参禅悟道。
大师自从离五台山后,常有拜见父母之心,但恐落世俗知见,所以一直没去。
不久前大师拟为报恩寺请一部大藏经,在十月份到了京都,太后即命人赠给一部。大师奉经到了龙江,这时报恩寺的宝塔连日放光呈瑞。大师到了金陵报恩寺,在迎经的那一天,宝塔的光明好象一座桥一样,呈半圆形向北伸延,迎接藏经的僧人都从光明中走过。直至安置藏经,建立道场,光明仍连日不绝。
这罕见的奇妙光明,吸引了千千万万的人们来瞻仰观礼,面对如此瑞详之相,无不叹为稀有。
大师送经到报恩寺的消息,不胫而走,一直传到他老母亲的耳朵里。老母亲欣喜异常,先派人去问候大师何日到家,大师说:“我这次是为朝廷之事而来,不是为了家庭来的。如果老母亲在相见时,如同过去未离时一样欢喜,那我最多可回家过二夜,否则我就不回去了!”
老母亲见大师这样说,就派人再去说:“现在能再相见,已欢喜的不得了,那里还会悲伤?见一面就可以了,又何况是二夜呢?”
大师在静坐中以神通力回到家里,老母亲一见儿子,因过于激动,竟高兴得昏倒在地。
晚上,大家聚在房间里叙谈,一位族中的长者问:“你乘船来还是乘车来?”老母亲说:“何必问乘船来乘车来!”
长者又问:“哪从何处来呢?”老母亲说:“从空中来!”大师听了惊讶地想:“怪不得老母亲当年能舍我出家啊!”
于是问老母亲:“我出家后,你想念我吗?”老母亲说:“哪能不想念呢!”大师又问:“你怎么排遣这想念之情呢?”
老母亲说:“我起初不知如何是好,后来知你在五台山,就去问师父五台山在什么地方,师父说“在北斗之下,即你令郎盾住之处”。我从此后,每夜朝北斗星的方向礼拜,称念菩萨的名号,渐渐地就不再想念了。假如说你死了,就不再拜了,也不再想念了,今天见到你,是神通变化而来呀!”
第二天,大师随二亲去祭祖墓,又去卜择二亲的葬穴,这时老父亲已八十岁了,大师开玩笑说:“今日活理老子,省得他日再来!”并把铲斫在地上,老母亲见了一把夺过铲说:“老婆婆自埋,又何必烦别人来!”连斫了数十下。
第三天,大师向二亲告别,老母亲欢喜如故,未尝蹩眉,大师知道老母亲并非寻常之人。
憨山大师遭到流放,十一月,大师到了南京,在长江边上老母亲来与大师诀别。大师见老母亲欢喜交谈,音声请亮,胸中没有丝毫的滞碍,于是问:“当您听到儿死生之际,难道就不忧愁吗?”
老母亲说:“死生是由业力而定,我自己的死生尚且不忧,何况是你呢?但人言参差,我对此事又没有决定的见解,所以觉得有些怀疑。”
母子俩就这样坐谈到天亮,在即将诀别时,老母亲嘱咐说:“你应善以大道自爱,不要替我担忧,今天我也与你长别了!”老母亲说完,头也不回地欣然上路去了。
大师望着母亲远去的背影,感慨地想:“天下的父母都能这样,岂不可以顿尽生死之情了吗?”于是下笔写了一首《母子铭》:
母子之情,磁石引铁;
天然妙性,本自圆成。
我见我母,如木出火;
木已被焚,火元无我。
生而不恋,死若不知;
始见我身,是石女儿。
怒族过去由于生活在怒江大峡谷的深山老林中,很难购置到铁(铜)锻造的锅,煮饭煮菜常用竹筒。在贡山丙中洛等地怒江边有大量的页岩,岩片很簿,在土中柔软,易采。见阳光后很硬,是很好的建筑材料。怒族人用其盖房子...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父亲姓蔡讳彦高,母亲洪氏。母亲生平敬奉观音大士。一天梦见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母亲很欢喜地把童子抱了起来,从此以后就怀了孕...
义勇祠位于白云区石井街石潭路升平下街11号。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迄今曾作多次维修。坐西朝东。三路三进,中路为主祠,以青云巷相隔,左右为衬祠,总面阔31。46米,总进深51。26米,建筑占...
莆田“十音”,古称“十番”,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乐,至今有千余年的历史。在莆田,十音分为“武十音”和“文十音”, 黄石镇惠洋便是莆田武十音的发源地,惠洋十音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
在古老的文化长河中,有一股静静流淌的文化清流,一直滋润着农村大地,那就是家喻户晓的谚语。它是由历代农民,通过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不断地发现,并且积累下来的经验,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就形...
滔滔黄河,绕河套、夺龙门,一路汹涌澎湃地走来。当大河行至山东惠民县清河镇时,河道忽呈南北走向,于拐弯处,有一处深潭,名曰“白龙湾”。历来素有“开了白龙湾,先冲武定府,后淹阳信县”的说法。作为黄河下游有...
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它由十几个气鼓鼓的山羊皮“浑脱”(兰州羊皮筏子分大、小两种。最大的皮筏用600多个羊皮袋扎成,长12米,宽7米,6把浆,载重量在20至30吨之间。)。这种皮...
甘肃庆阳节日节令民俗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阴历年末岁初,人们历经一年的辛劳,值此冬尽春至之时,都需要歇一歇,认真隆重地庆祝一番。因此,春节是庆阳人一年中最大、最重要的节日。自古以来,每到农历年关将近,人...
城阳村的村西有条张家胡同,相传是当年名道张三丰没当道士时居住的地场。说起当年没有出家入道的张三丰,那可真是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他家境殷实,到了成婚的年龄,前来说亲的媒人踩破了门槛,最后,父母做主,给他...
这个《蛇郎君》故事,流传于温州的闽南语地区——洞头。从前,有一个摇鼓老(货郎),日日挑担串乡卖物事。摇鼓老有三个查某囝(女儿),大的米筛脸,老二鸭蛋脸,小的鸡蛋脸。有一日晚上,摇鼓老卖货回来,路过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