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大学习巷清真寺位于西安市西大街大学习巷内北侧,与化觉巷清真寺东西遥遥相对。该寺建筑规模较大,仅次于东侧的化觉巷清真大寺,故又称西大寺。
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该寺创建于唐中宗乙巳年(公元705年)。赐名清教寺,玄宗朝改名唐明寺,元中统间赐名回四万善寺,及明洪武时赐名清真寺.是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元至明末,经赛典赤、铁铉、郑和等人几次重修扩建。明永乐、天启及清代均有碑纪其事,解放后迄今政府曾两次拨款维修。楼、台、亭殿布局庄严肃穆,外观则古老而显敞亮,结构壮观而紧凑,内观则匀称和谐,碑、雕、画多系罕见。
这座清真寺占地9.1亩,总建筑面积270O平方米,由照壁、石坊(上有“政建陆次”字样)、大门、三间庭、省心阁、南北厅、碑亭、阿訇斋、沐浴室,礼拜正殿等建筑群组成。相传,省心阁建于宋代,明朝郑和四下西洋回来后重修清真寺时复修,后经多次修葺,仍保持原貌至今。
省心阁为四角形楼式建筑,三层三重檐,布局庄严古雅,现经彩绘,映翠飞丹,玲珑绚丽,为寺内主要建筑之一。正殿前为。一宽大月台,周围环以石栏。石栏前一左右各立一碑亭,南碑亭内是著名的。“郑和碑”,即《重修清净寺碑》。正殿门首悬挂慈*禧手书“派衍天方”的牌匾。殿内后中为窑殿。上方写有《古兰经》原文,系“土耳其”体书法,笔势苍劲,线条流畅。右边是阿訇宣讲台。大殿面积约为600平方米,可容纳500多人同时作礼拜。大殿四壁饰有花一图案,套刻着古兰经和阿拉伯文的“嘟哇”,这些沥粉贴金壁板为国内合一老清真寺现存之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清真寺的整个布局以其中前合壁的建筑手法,体现出伊斯兰教份真寺在中国的早期建筑风格。
此寺1956年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营里清真寺,顾名思义就是“兵营中的清真寺”。对于营里清真寺最早记载是在唐代,唐代宗年间随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侨居长安的一些阿拉伯或波斯官兵就被安置在学习巷,而且他们的兵营就驻扎在巷内,为了方便这些外籍军人的宗教活动建立了一座专供官兵使用的清真寺,由于该寺在军营区域内因此取名“营里清真寺”。
但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元代回回军驻在了长安,元政府专门为驻扎在军营里的穆斯林官兵建造的清真寺,但是否建于元代待考。有据可查的年代应该是山门楼上牌匾标出的清乾隆甲午年间建制年代,当时这里驻扎的军队中多为穆斯林官兵。为方便宗教生活而建造的此寺,至今小学习巷向北段仍有一条笔直的狭窄小巷,据传是当时兵营中的军械库为方便运送箭支而开辟的专用通道,俗称“箭道”。
小学习巷是条僻静幽深的小巷,营里清真寺就在巷子深处,因为地处偏僻之所,和小皮院清真寺一样很少为外人所关注。虽然营里寺前院也是个封闭小院,但由于四周被各类民居楼房所包围,因此无法在北侧开门,只好在西北角面东开立大门楼。和大皮院清真寺类似,营里寺更像是小皮院清真北大寺的迷你版,寺院中央也是一条石砌长廊,不过比小皮院寺短很多,上面缠绕着花草想必夏日坐在长廊下十分凉爽,还有山门楼两侧的月亮门以及月台上三连石牌坊门。
西安北广济街清真寺位于莲湖区北广济街南端东侧83号,俗称小寺。相传创建于明代晚期(公元1600年前后),地处广济坊,临近化觉巷清真大寺俗称“清真小寺”坊民嬉称大寺的“哨门”。清乾隆33年(公元1769年)重新翻建了寺院主要建筑。北广济街清真寺原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
建筑布局未按中轴线对称布局,而依据地方方位来设置建筑物。其建筑群由礼拜殿、邦克楼、南北亭、沐浴室等组成。寺内主要建筑:礼拜大殿,殿高12米,宽13米,雄伟挺拔,系我国明清时期砖木结构的古典建筑,由前檐卷棚、中殿、后窑殿三部分组成,其规模宏伟。殿前正面有木雕“冰叉梅”格子门12扇,两侧山墙及看墙砖雕、石雕刀清细宜,很有欣赏价值。大殿内12根巨大的红木圆柱订立,正中两根圆柱立粉涂描“海水朝阳及云花”格外靓丽。天棚藻井彩绘花纹,阿文都哇融为一体,更显庄严肃穆。
大殿屋面琉璃瓦覆盖,异角飞檐、极为壮观。殿后玲珑别致的邦克楼面临广济街,耸立于后窑殿上。邦克楼为双层六角形,是我国罕见的砖木结构式阁楼。楼高13米,造型奇特,楼内木刻砖雕精美可观,正面砖雕格子门,刻工细腻,花纹奇特,别具一格。现为西安现存古代建筑之珍品。
寺内南北亭为砖木结构,殿前月台南北两侧山墙,展示世界伊斯兰文明的著名禁寺、圣寺(全世界穆斯林朝拜的地方)和阿拉法特山、吴侯德山等圣山境地的砖雕艺术是世界少有,国内唯一的浮雕艺术,富有诗意。殿内共有五座门楼,临街两侧为山门,从寺院北侧巷道进入为大门、正门、护门,五门均为青砖浮雕悬空,石雕门墩垫基显得宏伟庄重。
进寺院的大门、二门正方的“清真寺”匾额为清代名家宋伯鲁和现代榜书家石宪章题书。整个寺院建筑特色是,寺小充分利用台阶来显示大殿的肃穆庄严。内部以雕刻精美取胜,各种建筑的浑厚色彩、砖雕、石雕、木雕的细致精巧,为古老的寺院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文化品味。北广济街清真寺是一座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伊斯兰教寺院。
相关阅读
“坊”源于唐代,是唐时的一种区域划分,唐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容纳了大量从西亚、中亚迁入的穆斯林。随着大量穆斯林的涌入,伊斯兰教也开始在中国传播,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的方便,穆斯林依清真寺而居,这种布局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每座清真寺都形成一个“坊”。“坊上人”是西安地区对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的一种亲切的称谓。
客家人“洗三朝”一般由年长的婆婆、奶奶主持,边洗边吟唱一些诸如:“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身,做富翁;洗洗手,荣华富贵全都有;洗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洗洗脚,身体健康唔食药……”等赞语。男女成婚后,媳妇有...
揭阳炮台丰溪村蔡厝保留着一个独特的“营蔗”传统习俗,每年的正月初九早上村民集中拜天公营蔗,“营蔗”习俗是丰溪蔡厝历传以久的特别习俗,蔗寓意生活节节高 、节节甜。通过“营蔗”祈求全村合境平安!一年更比一...
“核桃坡,核桃沟,核桃砭,核桃路,漫山遍野核桃树,核桃累累碰人头”。这说的就是商洛的核桃。商洛核桃,据说是西汉张骞从西域带回植于京都长安,然而“龙凤之地”不适核桃生长发育,便被发配到商洛山中。岂知,核...
萧县一般丧葬仪式,繁琐复杂,充满迷信色彩。老人临终前,要将病榻移至正屋当门,以便得正位而终。在寿终后,用整张白纸复盖在面上,叫“复面”,也叫“蒙脸纸”。床前放一瓦盆,死者有几个儿子,就在盆底钻几个眼,...
孝感因孝子董永“孝行感天”(孝亲之情感天动地)而得名,以至于人们以为孝感县设立是因为董永这个孝子才建县的,然事实并非如此。孝感的前身为孝昌县,以“孝道昌盛”而得名。为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孝武帝...
胶东有糊制“纸斗”的风俗,以荣成、文登、莱西流行最广也最有特色,至今尤存。纸斗又称纸笸箩,是盛物的容器,多用来装针线布头及绣花样子,也有专门做成鞋盒和帽盒的。常见的纸笸箩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苇箔或...
斯里兰卡“三大怪”中最有趣的非高跷垂钓莫属。高跷垂钓只出现于斯里兰卡南部海岸寥寥可数的几处海滨,据说是独特的地貌让鱼儿喜欢在这里聚集。在斯里兰卡南部的阿杭格默,笔者看到当地在近海处密密麻麻插着一根根木...
赫哲族人注重礼仪,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尊老爱幼 赫哲人注重礼仪,有尊老敬长的良好社会风尚。晚辈出门回来,与长辈相见时,要向长辈行跪拜礼,依次向父母、兄嫂问安,以示敬重。长辈吻小辈的额头,以示亲热爱护...
西方人结婚仪式有很多习俗都是大家所熟悉的,首先西方婚庆场面既欢快热闹,又美丽浪漫。近年来由于我国的不断改革开放,东西方文化不断交融,我国现在的婚俗不少方面也在受西方婚俗的影响,比如穿婚纱、戴钻戒等等已...
春节是裕固族最主要的传统节日,节前有祭祖守岁活动。除夕之夜,家人团聚吃年夜饭,主要有抓肉、炸油果、馓子、酥油奶茶等。年三十守岁,正月初一早早起床,意为人勤春来早。按习惯,年轻人和晚辈要手捧清水,洒向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