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西木偶戏俗称“菩佬戏”、“托戏”、“扁担戏”,是集木偶戏曲表演、工艺雕刻、服装道具而成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木偶戏始终与戏剧等姊妹艺术为伴,其表演与制作已臻完美。各地虽在造型艺术、结构装置与操纵形式上不尽相同,但大多数都是“以偶代人”演唱当地流行的戏曲剧目。流传在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区岳西县民间的木偶戏,即唱的是黄梅戏腔调,演的大多是黄梅戏的传统剧目,演出人员也多由黄梅戏艺人兼任。
木偶戏传入岳西地域已一百余年。清代同治后期至光绪初期,怀宁二桥艺人陈“机匠”,在今岳西县岩河一带织土布,同时演出木偶戏,受到山区群众的欢迎。其时,黄梅戏(时称“采茶戏”)已在岳西的菖蒲、五河、汤池、来榜等地广为流传,有黄梅戏演唱基础的青少年,纷纷拜师陈“机匠”学艺,并续传后人。
岳西木偶戏之所以长期受到山区群众的欢迎,是由于自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符合山区特点的活动方式。她演出组织简单,历史上曾有两类戏班,即“单人班”和“双人班”,所谓“单人班”者只有一个艺人,演出时,艺人在幔帐内手托木偶表演。脚踏锣鼓伴奏,“自打自唱自帮腔。”清光绪年问,五河向山的刘聪彝(1868—1935)及后来的方立堂(1898一1943,职业黄梅戏、徽戏艺人)所演即属此类。但因操作技巧难度大,不易掌握而失传。后普遍采用的是“双人班”,成员为两个人。
演出场地一般选在农家内厅,堂轩或门前场院,设备也只需两张方桌。一张为台基,桌面置两只木偶箱,四周围挂以黑色幔帐,用一扁担竖插在箱挂上支撑整个舞台(故称“扁担戏”),台口高约五尺许,中间以屏帘隔成前、后台。顶篷饰有图案,台柱嵌以戏联,两盏油灯分挂左右用以照明。整个舞台小巧玲珑,精致美观。每到一地,不消半个钟头即可完成布台,开锣演出。演毕收拾装箱,挑起就走。非常便当。
岳西的木偶戏所演剧目,题材多样,为数多达百出以上。黄梅戏传统剧占有较大比重,《山伯访友》《血掌印》《鸡血记》《天仙配》《罗帕记》《告粮官》《自扇记》《双甲榜》《卖水记》等演出较多。但演出更加频繁的是艺人据民间唱本、传本改编面成的《张四姐闹西京》(即《杨天佑》)《刘子英打虎》《侯美容大闹险关镇》(即《双丝带》)等剧。还有众多的移植剧目也常用于演出,如《僧鞋记》、《合同记》《摘血成珠》《红灯会》《秦雪梅》《下关西》《穆桂英下山》《碧玉簪》等剧,木偶戏班为丰富当地黄梅戏的演出剧目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岳西木偶戏经几代艺人的努力,已形成独特的演艺体系和成熟的艺术规范,也产生了一大批颇有成就的艺人,其代表性的人物有叶其尊、崔尊荣、储泽风、储茂尧及崔达普等。
叶其尊,生于清咸丰末年,今五河桃李人。属岳西木偶戏最早艺人之一,原为桃李叶河灯会戏班艺人。该班高腔、黄梅戏兼演,叶其尊在光绪初年拜师陈“机匠”学唱木偶戏后,一方面在县内职业黄梅戏班从艺,一方面“捅空”唱木偶戏,到老年遂以此为业,并精心传授了崔达谱等艺徒,艺术上颇有造诣。稍晚者有崔尊荣(约生于光绪I0年前后),今五河桃李乡人。幼习高腔。青年时期在安庆等地搭徽班(即弹腔),中年后因眼疾归家,改唱黄梅戏,晚年亦以木偶戏为业。同代艺人储泽风(1886一一1966)、储茂尧(1895--1965)兄弟,艺名“大砻匠”、“小砻匠”,今来榜和平乡人,嗓音均佳,唱黄梅戏相当出色,光绪末年已在岳西早期黄梅戏班社“同升班”从艺,后来也专事此技。他们兄弟二人同为制砻工匠。常挑两副担——一担制砻工具,一担木偶戏箱跑遍周围几个县地域,以出色的唱功赢得好评。
岳西的木偶戏,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和演艺方式,深深地融入民众的文化生活;以其生动演绎的真、善、美,影响和教化了一代代山里人。2007年已被县政府公布为岳西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我们已经很难觅其芳踪,健在老艺人风毛膦角,其技艺后继乏人,受众人群急剧萎缩,这个先民世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已濒于失传,前景让人十分担忧。抢救、保护和传承这份遗产已是当务之急。
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发生巨大的变革。但是继承先祖的宝贵精神财富,延续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却是世世代代炎黄子孙不能忘却的神圣的历史责任。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