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禧,古称“浮曦”,亦名“鲤江”,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改为莆禧。明朝廷为防倭患,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这里设平海卫莆禧所;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拆莆田镇海堤石料,在此建造莆禧城。
莆禧古城是渔村,是古城,更是古时威震敌胆的海防军事要塞。
莆禧古城位于莆田市湄洲湾北岸开发区山亭镇,与惠安崇武古城、霞浦大京城堡同为福建省现存的明代三大抗倭古城。莆禧古城东南北三面临海,此地原名“浮曦”,因晴天朝阳出海浮于海雾之上而得名,后来由方言谐音演变为寓意吉祥的莆禧。
从莆田市区前往湄洲岛,接近乘船的文甲码头时,可以看到路边有一段绵延几百米、大石条垒成的厚重古城墙。城墙下,是抗倭英雄戚继光仗剑矗立的雄伟石雕像;城墙内,不仅保留着十字街、坡路顶、大参将胡公遗爱碑等海防遗迹,而且代代传承着对妈祖、城隍大神的虔诚信俗,每年正月的打铁球、爬刀梯等民俗活动更让人感叹这座古城的勇猛基因。因为有着顽强抵御倭寇侵略的光辉历史,莆禧古城入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国防教育基地。数百年后,硝烟散尽,登临莆禧古城,远眺大海,仍让人不禁想起那段挑灯看剑、吹角连营的烽火岁月。
顺着靠近公路的北门走进莆禧古城,第一个感觉是城墙十分厚重。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兴建莆禧城时,墙基厚1丈2尺(约为4米),骑兵可以在城墙上跑马。军情紧急,修筑城墙时来不及上山打石,拆除了30多公里外黄石镇东甲村、遮浪村两处镇海堤运来石料,耗费四年时间,终于建成了这座周长590丈(约2公里)、高1丈3尺(约4.3米)、设置东西南北四座城门的牢固石头城。
古城里,满眼都是横平竖直的石头。北门的瓮城里,没有土,一棵百年大榕树竟与石墙紧紧“抱”在了一起,树根紧贴着石壁,饱经风雨而不倒。村民们说,这是莆禧人的“风水树”,每逢节庆前来祭拜。这样古老的榕树,在古城里十分常见,而且往往依靠着城墙,就像一个个坚守在城墙上的老兵。
城内的主干道是两条十字形交叉的石板路,通向四座城门。走在这条十字街上,不仅脚下的青石板给人以岁月的沧桑感,路两旁摆放的石头物件更让人随时感到惊喜:长长的石凳、雕刻的石碑、精巧的石槽、旧时的石磨……每一样都有鲜明的特点。
沿海渔村,最常见的就是石头,石屋、石路、石门,附近有山,采石方便。村里的房屋几乎都是石头垒成,即使是四五层的楼房,下面三层用的也是石头。在十字街的交汇中心点,当初建城时,为了排水顺畅,结合“天圆地方”的传统,专门用石头垒成了凸起的龟壳形,至今仍完好如初。在交汇点转向东门,走到尽处,又是一段长长的上坡石路。这段路叫坡路顶,从这里出东门,走1公里就到了出海的码头。过去这段路由于涨潮退潮导致泥泞不堪,为了修路造福乡里,村里出海的商船集体约定:每次返程要从外地带回两块石条,几年下来,终于有了这条石板路,一直沿用到现在。
古城里坚硬的石头,就像城内居民顽强的性格。虽然他们是随着古城兴建而迁居来此,最多时聚集了50多个姓氏,但当面临外敌入侵时,却团结成了一条心。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对莆田沿海的进攻十分猖獗。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倭寇不仅攻陷了驻军5000多人的平海卫城,连兴化府城都未能幸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隶属于平海卫管辖、驻军只有1200多人的莆禧古城,却在倭寇的一次次凶猛进攻中坚强挺立下来。“莆禧城的东、南、北三面环海,倭寇可以从任何一面发起进攻,而且还曾经爬进涵洞从水中偷袭。”陈德顺说,面对强敌入侵,莆禧城内的驻军和民众齐心协力,硬是死守了50多天,保住了这座城池。
城内的城隍庙,用独有的方式纪念着这段历史。在修筑古城前,此地原有一座民间的鲤江庙,后来“升格”为城隍庙。而鲤江庙中从宋代开始就一直供奉的,恰巧是唐代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城的名将张巡(民间尊为司马圣王)。于是,莆禧城解围后,地方官奏报朝廷城隍爷显灵有功,皇帝不仅赐予莆禧城的城隍爷以“城隍大神”的称号,而且赏赐黄袍加身的殊荣,这在国内的城隍庙中十分罕见。现在,戚继光为莆禧城题写的“东海保障”牌匾和纪念城隍爷功德的“御奖黄袍”牌匾,一起高悬庙中,彰显着军民齐心抗倭的功绩。
十字街上屹立的一块石碑,也是抗倭历史的见证。石碑全名为“大参将胡公遗爱碑”,是莆禧民众为了纪念抗倭将领胡守仁的德政而立。胡守仁是戚继光手下一员得力干将。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正月,戚继光从浙江领兵入闽、收复被倭寇攻陷的兴化府城时,胡守仁就是一马当先的前锋猛将。据《闽台渊源丛书》记载,由于胡守仁战功卓著,后升任莆禧千户所正五品守备一职,负责忠门半岛和湄洲湾全境抗倭重任。在任上御倭有方,屡立战功,胡守仁又陆续升任参将、福建总兵等重要军职,在福建抗倭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声名。
前人奋勇抗倭的功绩,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从明代开始,为了纪念城内居民英勇抗倭事迹和城隍爷护城之功,莆禧人民在传统元宵活动中都要隆重举行集会游行。每年正月十九,八抬彩舆请城隍大神起驾,车鼓队、演出队、八乐队、彩车队等组成随行队伍,浩浩荡荡,按照传统规制绕境巡游,一路热闹非凡,数百年传承不变,成为莆禧特有的传统文化习俗。
这一天最吸引人的,是打铁球和爬刀梯的“震撼上映”。在城隍大神巡游时,队伍中最醒目的是男子装扮的“僮身”,在沿海凛冽的寒风中,“僮身”身着短衣短裤,坐在刀轿上,赤着双脚、嘴衔银针、手执宝剑,一路上挥舞着铁刺球抽打着自己的后背,很快便血迹斑斑。等巡游队伍返回城隍庙广场时,整个民俗活动进入最高潮——“僮身”边跳边舞,然后在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赤脚踩着刀刃,一步一步爬上高17米、多达21级的刀梯!陈德顺说,这是全村对先辈抗倭历史的集体纪念,所以不仅城内男女老幼全部出动,还吸引来很多外省游客、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一起参加这场特别的纪念。
除了抗倭遗迹,城内还有一座千年天妃宫,宫内的宋代妈祖木雕像关节灵动、精巧之极,堪称中国南派木雕的代表作;院子里的一棵桧树历经战火频仍和雷电击中的双重磨难而不倒,树干斑驳如“满脸沧桑皱纹”,枝叶却繁盛得“越活越年轻”。此外,莆禧古城还有兴盛药局等保存完好的百年老字号、总兵府等25座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而且正沿着古城墙规划建设秀美的戚继光纪念公园,“古城里一草一木一石都记载着莆田抗倭御寇的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如今,城内的村民们,对莆禧古城的新生充满了期待。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