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铃医,指行走江湖的民间医生,亦称“走乡医”、“串医”或“走乡药郎”,指游走江湖的民间医生。他们一手持串铃摇动,一手持招牌,以摇铃来招徕病家,固而得名。
铃医古代已有,宋元时盛行,大多数是家传师授,他们有的肩挑药囊,悬挂葫芦;有的肩背药箱,手摇铜铃、串铃或弹拍竹鼓;有的铃医还会吆喝治病用药,介绍用法及疗效。
铃医以摇铃来招病家,但是别以为摇着铃为人看病,就是不学无术的江湖郎中。实际上,作为我国医学史上重要一页的铃医医术在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代的华佗、扁鹊以及孙思邈等,都是“铃医”。
晋代的灸治专家鲍姑是太守鲍靓的女儿、著名学者葛洪的妻子,她跟父亲和丈夫学习医术,走南闯北摇铃为人治病,用灸法救死扶伤,为民众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为此,海南曾修建一座“越岗院”(后改为三元宫),并塑像纪念她。
宋代的外科能手张小娘子也是一位有名的铃医。她原先是家庭妇女,一位年迈的铃医见她贤达明理,便赠她一部《痈疽异方》,并教她割痈等医术,使她成为一名精通外科、治疮有奇效的铃医。后来,她把医术传授给丈夫张生,夫妻俩都成为名扬四海的铃医。
铃医奔走乡间,栖宿寺庙,医治民众病疾。他们始终铭记着“扬仁义之德,怀济世之志”,妙术施治,求取薄利,屡化沉病恶疾,深受群众信赖。
清代名医赵学敏和铃医赵柏云合作采集民间医药,撰成《串雅内编》、《串雅外编》。这部著作是民间串铃卖药江湖郎中的医术方药经验汇编。该书定名《串雅》,是为了让千百年不受人重视的民间医疗经验登上大雅之堂。
提起“铃医”,就不得不提他们手中的串铃,又叫“虎撑”。
相传,有一天,孙思邈正在路上行走,突然发现一只虎追了上来。孙思邈忙放下药囊,拿起扁担,准备和虎一拼。可是老虎追到孙思邈的跟前站住了,不但没有伤害他的意思,还流露出哀求的神色。
孙思邈一看就明白了,这虎是来找自己看病的。只见那虎张大嘴,原来是一根骨头卡在了老虎的喉咙里,孙思邈拿起身边的铜铃套在胳膊上,把手伸进老虎的嘴里,一使劲,把骨头拔了出来,老虎疼得一合嘴,牙齿正好咬在铜制的串铃上,这才没有伤着孙思邈的胳膊。所以,后来铃医们都把串铃叫做“虎撑”。
此事传出后,民间郎中为显示自己也有名医孙思邈那样的医术,手里也拿着这样的铁环作为行医的标志。尽管如此,据说铃医经过药店门口时是不能摇动虎撑的,因为药店都供奉有孙思邈的牌位,倘若摇铃,便有欺师藐祖之嫌,为同行所不齿。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