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桂芬梨出产于商河县殷巷镇李桂芬村,总面积300亩。园内许多果树拥有300年以上树龄,所产贡梨已于2011年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含糖量高、皮薄脆甜。
济南市向北100多里路的商河县,有个殷巷镇。殷巷镇是商河县的北大门,汉代凿通的大沙河穿境而过,作为曾经过的黄泛区,大沙河沿岸肥沃的细沙土壤非常适合各种瓜果的生长,千百年来,这里物产丰饶,瓜果飘香。其中,尤以李桂芬村的鸭梨自康熙年间声名鹊起以来,从皇室专享的贡品到今天普通百姓人皆可食的家常果品,盛名经久不衰。为什么把这里的鸭梨叫做李桂芬梨,这背后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话说康熙帝登基这年的秋天,在商河县仁厚乡(即今之殷巷镇)一户人家生下一个男孩,听到接生婆道喜说又添了一位公子,孩子的爹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很久以来一直盼着的是生个女孩。原来,这户人家祖上就是京城御苑里专门看护梨园的管家,老人家告老还乡之际把京城御苑里上好的鸭梨苗木带回家来,经过几代人的精心养护,到康熙登基这年,村里家家户户都成了种梨的行家里手,村里人都以种梨为荣,这家人更是因为祖上的流传下来的好技艺倍受推崇。可美中不足的是这家人几代下来虽说家族兴旺,但总是没有千金之喜,到这孩子还在娘胎时,他上面已经有了五个哥哥。于是,他爹娘就商量等他出生不管是男是女,一定要取个女孩子的名字,所以还没出生就先取了个名字—李桂芬,接生婆给他爹报喜的时候,他爹也就当即拍板说男孩就男孩反正就叫他李桂芬了。
李桂芬的童年是在家里的梨园度过的,生于斯、长于斯,成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不但对梨园感情深厚,性情也如甘甜的鸭梨,他不仅敦厚朴实、浓情似水,而且上孝下悌、待人友善,深得乡亲们的喜爱。源之于先天的性情相通,加上常年的细心揣摩,李桂芬对于梨树的栽培管理,自有过人之处。后来,兄弟分户过日子,李桂芬什么财产也没跟家里要,就要了家里的二亩梨园。经过自己的精心照料,他的梨园每年不仅产量多,而且品质上乘,成为本县每年必选的进京贡品之一,在京城一时传为佳话。
除了喜爱梨园管理,李桂芬另外一个爱好就是跑秧歌了,可惜的是因为村里当时没有自己的秧歌队,每年元宵闹十五时,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外村的秧歌队来本村表演,自己只能在场外的角落里跟着蹦跶,同时也滋生了一定要办起本村秧歌队的强烈念头。正好,康熙19年初奉天辽阳人白昆玉上任商河县令,这位新任县令也是位秧歌迷,就鼓动到春节的时候操办全县的秧歌比赛,一时成为全县热点话题。依靠梨园过上富足生活的李桂芬再也坐不住了,他兴奋地跑到族长家里去,说要把当年的梨园收入全部捐出来操办村里的秧歌队参加比赛,得到族长支持后他兴冲冲回到梨园更加卖力地养护着。转眼,秋天到了,李桂芬每天看着梨园里硕大澄黄的果实,耳边不由自主地涌动着震天的锣鼓声,心里无比甜美,就等着收获的那天了。
眼看着梨园就要收获,李桂芬也感到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晚上,李桂芬刚在梨园的老屋里睡下,就听外边人声嘈杂,原来江湖上时称“三毛眼”的土贼来梨园打劫,李桂芬人单力薄,痛苦地看着一众土贼在梨园里糟蹋,最后,为首的三毛眼又看上了梨园里一棵最大的梨树,命手下砍倒这棵梨树为自己打制坐椅。这棵树可是李桂芬的心头肉,他一直奉为梨王格外上心,眼看土贼们的斧头就要落下,李桂芬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保护梨王,可土贼们这时也红了眼,就拿斧头往李桂芬身上砍去,直到李桂芬血流如注没有一丝气息。之后,武秀才刘青芝率众把土贼赶跑,发现李桂芬已然气绝身亡,但仍圆睁双目,两手死死抱着已经倒下的梨王。
三天后,村里的百姓号哭着把李桂芬下葬。来年春天,人们惊奇地发现李桂芬家梨园里那棵梨王根部长出了新苗,渐渐长大,转眼夏天成树挂梨了,到秋天成熟的梨子比以前更加甜美。人们认为这是李桂芬复生了,是老梨树显灵了。有人试着对着这棵梨树喊叫“李桂芬”,霎时梨树的树冠晃动不止,满树的叶子沙沙作响,人们以为这是梨树的回应,更加相信这棵树是李桂芬的化身了。赶上这年秋天康熙皇帝南巡路过德州,就有地方官员把这棵树上的梨子呈上,皇帝赞不绝口,当听到说梨树死而复生的事后,当即口谕敕封“李桂芬梨”。后来,人们就渐渐地把这个村叫做李桂芬村。
现在,不仅李桂芬梨名扬四海,那棵死而复生的梨树也一直保存至今,算起来它已经有300多岁了,但它还是年年结果,兴旺不衰。
人们觉得这是一片神圣的土地,是梨树的家园,人们又在这个地方种起了梨树。以后再没有间断过。直到今天李桂芬村里的大片梨园,就是在李桂芬梨园的原址上发展起来的。
今人有诗赞曰“时过境迁三百年,沃土育出贡梨园,一口香梨芳四溢,殷巷贡梨美名传。”李桂芬地下有知,也该感到欣慰了吧。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