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寨十八罗汉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为周金城、周金武兄弟等人始创,它从家族口传心授形式已传承四代,第四代传承人为周福乐。
十八罗汉表演取材于佛教故事,表演时由9名青壮年扮大罗汉肩驮9名小罗汉变化各种队形,戏耍各种花样犹如杂技。表演套路有“白马负经”、“金字牌坊”、“莲里生子”、“喜过天桥”、“八吉祥轮”、“日照四门”、“登坛拜将”、“叩拜观音”、“老子骑牛”、“三阳开泰”等,曾多次参加省、市组织的表演活动,在陕西第二届艺术节表演中获得特别奖、咸阳市首届民舞调演中获一等奖。
十八罗汉,原本指佛教传说中的十八位永驻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法。原来只有十六罗汉,都是释加牟尼的弟子,到了唐末,开始出现了十八罗汉,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东寨十八罗汉,以佛教十八罗汉故事为原型,融入当地民俗文化特色,如“蛇退壳”和“骑牛”等这些当地人们所熟悉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细节,再通过艺术化的舞姿表现出来,反映当地民间艺人们的聪明智慧,增添地方民间舞蹈的美学价值。
东寨十八罗汉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据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当时该村商人周金城在四川等地经商归来,见村民们修建的城墙、城楼将要竣工,准备举行庆典仪式,为了助兴,他想到十八罗汉能够驱邪扶正,镇惊除魔,祁福吉祥,平安生财,便和兄弟周金武等人组织本家族人,始创十八罗汉这一种地方民间舞蹈艺术以助兴表演。从此,这一种独特的地方民间舞蹈艺术,全凭周家心传口授,代代相传,每年在喜庆佳节,都要在锣鼓伴奏下,表演十八罗汉。

民国时期,东寨十八罗汉,深受国民党元老、爱国人士于右任,爱国将领杨虎城等人士的喜爱。周金城侄孙,80多岁的周志英老人回忆说:八岁时就表演十八罗汉,在民间24年(1936年)正月,村上十八罗汉表演队还特意到东里堡杨虎城将军府表演十八罗汉,表演结束后,将军夫人罗佩兰对表演赞不绝口,尤其对9名小罗汉十分亲昵,还特意给他们9个小罗汉一人一块大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初期,周志英老人和其兄周志义组织排练节目,筹措经费,演出前给邻村、商号、富户下红帖,演出后收帖付赏钱或食品。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后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等原因,东寨十八罗汉停演。改革开放后,十八罗汉获得了生机,1987年咸阳市举行民间社火调演,荣获一等奖;1989年在陕西省第2届艺术节开幕式表演,荣获特别奖;1990年参加铜川市春节社火大游行,荣获锦旗一面;2002年参加咸阳市科技之春开幕式表演;2003年参加咸阳建都2030年开幕式表演。

三原东寨十八罗汉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民间艺术,经过周家世代艺人100多年的传承与创新,其艺术更加表现成熟完美。整个表演时间约四十分钟,舞蹈表演时,由十八位青壮年小伙子组成,其中九个体魄魁武、身强力壮的青壮年扮大罗汉,也称座子,身穿灰兰色袈裟服,下身着红色中式裤,头系红头巾,腰扎白腰带,脚登白色网球鞋,上有一对红缨子;九个活泼可爱的少年扮小罗汉,头系红头巾,额上饰有黄色月牙,两侧插柳叶形黄裱纸,全身着黄色袈裟服装,脚穿双白色网球鞋,上有一对红缨子。整个表演过程由大罗汉肩负小罗汉,依据不同套路,主要有大汉挎娃(挎娃),蹬坛拜将(蹬瓮)、金门牌坊(单、双牌坊),通天大柱(通天柱)、金蛇退壳(蛇退壳),莲里生子、叩拜观音、三阳开泰(真、假三节)、日照四门(四门),四柱擎天(四柱)、八吉祥轮(地轮子)、喜过天桥(过桥)、五娥展翅(搧蛾)、老子骑牛(骑牛)、白马负经(白马分鬃)、巧打飞脚(单撇)和莽汉辫蒜(辫蒜)等十八种之多。

在场上变换各种队形,戏耍各种花样,不断地给人们以悬、惊、险、妙、美的视觉冲击,让人们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表演同时,着红色武士服装的锣鼓队员14人组成锣鼓队,以敲打锣、鼓、饶等主要乐器为伴奏,以增加节庆气氛。除此以外的东寨十八罗汉其他道具,则是一个木拐杖,俗称拐子。它形状似英文“T”,高八尺,宽9寸,用杂木制成,在横木上挽上六尺长的红绸子,其作用一是在表演老子骑牛、喜过天桥等套路造型时,帮助演员。

三原东寨十八罗汉其实是三原县东寨村所独有的民间社火节目,它实际上是陕西民间文化的大荟萃,是各种文化艺术的大展演,集宗教、舞蹈、体育、杂技、武术等艺术为一体,与其它民间舞蹈有着很大的区别,风格独特,魅力无限,充分展示了关中地区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的存在状况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它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所活动的时间与组织的形式,都和我国农耕生活紧密结合,充分并体现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思想。既反映了一种自然情趣,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意境,更表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催人奋进。
另外,它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它是将辫蒜、骑牛、蛇退壳等这些当地群众日常生活细节、方言俚语和自然现象,以艺术的形式再显出来,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趣味性强,生活气息浓厚,集中体现出民间艺人墩厚朴实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审美意趣,深得当地群众喜爱。(摄影:淮海)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