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子贡墓目前是浚县县保。
在元代之前,凡是来到浚县的达官显贵们,经常会到子贡墓谒拜祭祀,香火很盛。元末,东张庄一杜姓村民,恨官府来祭祀子贡拢乱了生活,乘红巾军入浚之乱,夜间平子贡墓,砸碎石碑,并将子贡石像移到了大伾山脚下的一处墓冢处,自元末到明末,子贡伪墓竟被误祭200余年。
后来随着政局的稳定,民众的安居乐业,官府重拾对子贡的祭祀活动,先后在明正统和正德年间对大伾山南的子贡假墓地进行过两次修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县令宁时馍在阅读旧县志时,发现子贡墓在大伾山东南8里许的东张庄村的记载,遂对大伾山南的子贡墓产生了疑惑,就到张庄察访,在一名叫孟博的80多岁的老人指点下,在张庄村北找到了墓穴和子贡墓碑碎石,找到子贡墓后,宁县令随又命人开挖大伾山下的所谓子贡墓,见墓穴洞门石头上题着“萧平川林丘”五字。经查考方知是北宋萧平川与契丹族世婚的贵族之墓,宁时馍报请郡台,将子贡石像移回了张庄,在原址重建墓祠,“轮人为值,筑崇墉,树嘉木,”并立《改正先贤子贡墓祠记》碑。
清代,子贡墓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后,墓地有了相当规模。墓祠坐北朝南,南端有四柱三间式石坊、过石坊门、南北甬道直达大殿、石马、石羊、文武翁仲排列左右,正殿三楹,供子贡雕像,两翼为东西簃室,大门两侧各建小室,为看守者居住,祠院四周,筑有高墙。正殿之后,是子贡墓,高达3米余有余,整个墓园占地30余亩,建筑“栋宇丽整像设俨备”,古柏参天,百株有余。
东张庄村的老人们回忆说,一九五八年以前,子贡墓挺气派,前边立着石牌坊,进了牌坊门,是甬道,甬道两旁和柏林里,立着各种石兽、石人,5间大殿,殿中立子贡石像,大展西边各有3间廊房。
目前子贡墓仅土堆一个,土堆墓冢前立有新近立的“先贤端木子贡之墓”碑。
端木赐,字子贡,春秋时期卫国黎(今浚县)人,孔子高徒,七十二贤之一,在儒学方面很有造就,被人们称“亚圣”。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黎侯”;北宋真宗时又追封为“黎阳公”,后又改称“黎公”。子贡故于齐,归葬故里浚县。子贡墓在大伾山东南东张庄村西北隅。浚县自宋代就开始建有子贡专祠。宋微宗政和五年,孟昌龄为都水使,因浚县为子贡故里,请建专祠于浮丘山。明弘治间,又建专祠于城东南。明嘉靖年间,复建别祠于城西之宜沟镇。熹宗天启九年,县令宁时馍又重修祠于城内南大街路东。
浚县子贡墓和宜沟镇的子贡祠曾得到清康熙皇帝的圣眷。康熙皇帝曾亲谒宜沟子贡祠,遣皇子谒浚县子贡墓,并御笔“贤哲遗庥”匾赐给子贡墓祠。
子贡家居浚县,为何在汤阴的宜沟镇建祠堂呢?原来,清雍正以前,宜沟分南镇和北镇,南镇属浚县管辖,是浚县地。古代有“官不入民家”之礼俗,南来北往的文武百官要祭拜子贡很不方便,所以,明万历年间,端木子贡后人就在宜沟的官道旁修建了子贡祠,以供官民祭拜,祠内供奉有子贡塑像,子贡祠坐落在南门外铜佛寺左前方,驿路西侧。据说,子贡祠堂为四楹,重门列於前,松柏列其侧,名黎公别祠。立坊于大道,题曰“子贡故里”。创于明嘉靖三十九年,浚县县令葛慈始建,继任县令徐廷裸完成。宜沟镇南1公里处有地30余亩,人称僧地,每年收入供祠内开支。
为什么浚县子贡祠能得到康熙皇帝赐匾呢?这得从子贡的第七十代孙端木谦说起。端木谦父端木秀,端木秀生镒、晋、颧、谦四子,谦最小。原居于山东济宁,端木益为济宁州儒学奉祠生。端木谦字吉六,号霁青。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东巡。周公后裔七十三代孙世袭奉祀生员东野沛然上疏吁恩,康熙帝封沛然世袭五经博士,和孔、颜、曾、孟、仲氏同样待遇。是时,子贡后裔端木谦、端木直亦上疏请,部议不允。(王士禛《池北偶谈》)。后来康熙南巡,驾幸孔林,端木谦得以觐见,呈上《端木氏家谱》,康熙见其宗谱,方知端木谦为子贡七十代后裔,康熙帝非常景仰圣门贤人子贡。据说,孔林里的“子贡手植楷”,遇雷焚毁,仅留残桩。康熙皇帝得知此事,诏令在旁重植楷树一株,并立碑刻石纪念。为表彰子贡功德,康熙帝敕封端木谦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端木谦具呈大名府,回浚县修理家庙,栽种树木。端木谦回归祖居,迁移至河南浚县,成为北宗始祖,其后代以长门长子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持续修族谱,南宗仍留居曲阜。自此,清祀子贡活动中心由东鲁之阙里,迁移至河南浚县。
康熙四十二年(1703)十二月初七日,康熙帝玄烨西巡回京,路经浚县宜沟镇。康熙帝拜谒了子贡祠,并召见了端木谦。端木谦在宜沟陪同康熙帝拜谒了先祖,并乘机跪拜,乞求御书匾字。康熙帝玄烨当场答应,但当时宜沟镇地方太过简陋,不便圣驾久停。康熙帝到达直隶磁州杜村铺后,摆开御案,亲笔御书“贤哲遗庥”四字赐给浚县子贡墓祠悬挂,又遣其子至浚县谒子贡墓祠。此事《清史稿·圣祖本纪》有记载,《浚县志·大事记》(1990版)也有载述。(朱中月)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