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治(古称上党、潞州、潞安等),隶属山西省,地处晋东南,晋冀豫三省交界,全境位于由太行山太岳山环绕而成的上党盆地中,辖4区8县,面积13955平方千米。
长治历史悠久,周显王二十一年(前348年)韩国在此首置上党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一统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党郡为其一,“长治”原为潞安府府治所在县名,得名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取长治久安之意。1946年6月,长治市升格为地级市。
上党地区古为冀州之域,尧舜禹时地近都畿。史称“土瘠民贫,勤俭质朴,忧深思远,有唐尧遗风”。一说上党地区是“山川高险,人俗颈悍”,“节财而俭啬,地险而民悍,物饶而俗强”。
从地域上分,中南部之民较为强悍,既重农桑,又重采炼等手工业;中北部之民则较为质朴,且闭塞保守,重耕读而少远服商贾之谋。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逐渐有所改变。旧时,上党地区“奢靡”与“尚巫信鬼”的风气颇重。上党地区解放后,“尚巫信鬼”之风渐减,而“奢靡”之风则近反盛。
境内居民以四合院或三合院(无南房)式为主,也有只有北房和北、西房或东房、南房的,房屋结构,产煤产石灰的地方,砖瓦木结构为多;不产煤和石灰的地方,则以土墙瓦顶为多。山地或丘陵区农户,有的住砖木瓦房,有的住窑洞。窑洞有依崖钻洞的土窑,有砖砌的砖窑,有石窑。石窑胡用料石砌成的工石窑,也有用印石和石板垒成的乱石窑。近年来,水泥砖结构的小洋楼和单元式住宅也开始在部分农村出现。
睡床方面,不少农村仍以土炕为主。北中部多为炕面下筑有烟道的暖炕。泽州等县则炕下不走火,而于屋的中间另筑火台,冬秀客人到家有“请上火台”跨火之俗。现今多数人家改用铁炉或土暖气取暖,改睡木床、铁床的也屡见不鲜。
农村家具摆设讲究坚固、实用。多数人家的当间都有二斗或三斗柜桌和大开口箱柜。比较讲究的人家,正屋要摆放条几、方桌和太师椅。现今有不少人家改为摆放沙发和电视柜等。
农村盖房是仅次于娶嫁的大事。病房时亲邻都要帮忙。尤其是上梁之日,不但要贴写有“上梁大吉”之类吉祥话的红纸,还要鸣放鞭炮,以求吉利,并以示祝贺。
旧时的上党人,有钱有地位的人多穿绸缎、长衫,平民百姓多穿粗布短衣。棉衣、夹衣除马褂外,均为偏襟,女性则单衣也穿偏襟。随着社会的变化,衣饰鞋帽也不断演变。现今不少农民的服饰也与城市人相差不大,少数地方保留的传统服饰也只有单兜肚、大兜肚、裹肚、腰带及虎头童娃等少数几种。
农业生产是境内最主要的生产活动,因而农事风俗便是最普遍的生产风俗。此外,带有局部性的生产风俗还有小煤窑风俗和铁业风俗。解放后,主要农事风俗相继废除,铁业风俗随着铁业生产的衰落基本消亡。只有小煤窑风俗还继续存在。
祈雨:旧时,祈雨在农事风俗中最为突出。境内十年九旱,民间有“年年防旱”的说法。多旱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无力与自然抗衡,人们只好祈求神灵,从而形成了祈雨的风俗。
祈雨的方法因旱情而别。主要形式有三种:烧香、跪香和踩旱。
烧香是最基本的祈雨形式。当出现旱情时,群众自行到有关神庙如玉皇庙、昭泽王庙等一一焚香祈祷。若再三烧香不见落雨,说明旱情比较严重,则要举行跪香。
跪香以村为单位,由村社召集若干群众在一定神庙举行,早晚两次。每次燃一把香别在香炉里,进香者跪地默祷,一直到香火燃完为止。一般连续3天,若仍无雨或无透雨,则以踩旱的形式祈雨。所谓踩旱,就是赤足抬着神像沿村巡游,让神灵观察旱象,显灵降雨。过去,神庙里的神像一般分两种:一种叫坐殿神,另一种叫行神。坐殿神都是泥塑的大型神像,不能移动;行神是小型的木偶神像,可以搬动。踩旱用的是行神。这种行仪也由村社举办。踩旱时,全村遍插柳条。参加仪式的人必须光背膀,戴柳冠,组成一定的队形。正午举行踩旱,抬着行神,敲锣打鼓,转村巡游。一般也是连续3天。踩旱后,若仍未解除旱象,那就是特大旱灾。特大旱灾,举行最隆重的祈雨仪式。这样的祈雨仪式由一定村镇联合举办,而且还必须通过府县衙署。历史上,境内流行的这类祈雨仪式有“二十四神朝玉皇”。每当举行这类盛大仪式,总要轰动全境,波及邻县。
祭谷、祭马蹄:逢农历七月十五,农家制面羊到谷田设祭,祈祝丰收,叫祭谷。畜养牲畜之家,制面鸡一对,面羊一只,于畜棚设供祭马神。祭毕,将面鸡、面羊喂牲口,还要专择精饲料犒劳牲畜。民谚云:“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吃饱饭。”
据旧志记载,清代还流行祭麻的习俗。
打场:旧时,打场的忌讳很多。例如:忌讳坐碾场的石磙;扫场只能往里扫,不能往外扫;粮食集堆,只能说“上堆”;从场上收粮,只能从粮堆的南面开始装袋;装运粮食过程,不得随便问话(如“能打多少?”“装完了没有?”等等)。这些习俗,合作化后基本破除。
谢土:秋收之后,立冬之前,农家在宅院设供焚香祭祀土地,是谓谢土,意在感谢土地赐给好收成。富家还要延请僧道行法事,或请僧人铺坛诵经。
上党是煤炭之乡,煤炭开采历史久远。旧时,小煤窑作业条件十分低劣,安全没有保障,人们对于井下劳动的恐惧感相当严重。当地流行的民谚说:“下南州,煽败火,走投无路滚窑窝。”“攀住花车令,照住枉死城。”因此,形成了产煤区特有的民俗。
敬老君:产煤区群众把老君作为至尊来供奉。居室、井口均设有老君神位,村里建有老君庙。平时逢农历初一、十五,用一斤猪肉小祭。一年还有四大祭日,分别在农历二月十五、五月初一、八月十五和腊月二十三。大祭时,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除室内设供外,还要结伙在老君庙及井口燃香添供,鸣鞭放炮,并搭台唱戏,举办娱乐活动。同时,还要像过节一样改善饮食。窑工敬老君,主要是为了祈求平安。旧时,窑工第一次下井,必须先在井口给老君神进香、嗑头,并以干草烧火烘烤,表示驱除鬼祟,然后方可下井。过去的窑主也敬老君,但目的与窑工不同。他们认为老君是“火里求财”,所以窑主敬老君主要是为了生财。
敬窑鼠:由于长期井下劳动,窑工们总结了一条重要经验,这就是循着窑鼠打洞的方向,掘进采煤比较安全。因为有鼠洞的方向一般不会出现顶板塌落或漏水等危险。所以,把窑鼠敬若神明。忌讳直呼其名,而要称作“窑猴”和“窑家”,绝对禁止伤害他们,有时还专门把小米饭带到井下喂窑鼠。
禁忌:小煤窑的禁忌很多。例如:生人不得随便下井;窑工打破一只碗,当天便不得下井做工;井下伤亡的人,不准用筐上井。井下的称谓也有讲究,如水沟只能叫“江壕”;矸石只能叫夹石;顶板塌落只能说“落下来”;打伤人只能说“打着了”,等等。
上述习俗,今天大部分继续流行。
上党不仅煤炭资源丰富,而且铁矿蕴藏量也相当丰富,伴随而来的冶铁业也相当兴旺,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铁业风俗。这一风俗主要在南境荫城一带铁业生产区流行。封建时代,铁业与煤业属于同行,即“老君行”。所以,铁业生产区敬老君的习俗与煤业生产区大体相同。一年有两次大祭,分别在农历二月十五和十月十五。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从周代开始至今已有约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在大地春回的最美时节,人们纷纷走出居室,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你知道吗,清明节除了祭扫先人,还包括踏青、放风筝...
王府井天主教堂,俗称东堂,又叫圣诺瑟教堂、八面槽教堂。位于王府井大街北端,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也是耶稣会士在北京继宣武门天主堂之后兴建的第二座教堂。天主教王府井教堂又称王府井天主堂,是北京四大天主...
“台湾”这两个字如何来的,据有关史籍资料记载,可谓众说纷纭。事实上,台湾除了有“台湾”的名称之,还有10多个以上的名字。比较具体的有以下几种:第一,早在殷商时代,把台湾称作“岱舆”、“员峤”,把澎湖列...
奉化布龙因起源于奉化而得名,是全国很有影响的代表性龙舞之一。奉化布龙由敬神、请神、娱神,逐步演变成为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其舞姿优美、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被称之为中...
花娘寨地处安徽省金寨县,是金寨十大山寨之一,位于关庙乡胭脂村西南角,有石头城门,石头城墙,寨王府遗址,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山寨。山寨里目前仍保存有当年的古建筑,残垣断壁。有南北两个石头城门,石砌城墙约五公...
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波兰人的举止优雅,语言文明,彬彬有礼,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同外人打交道时,波兰人对称呼极其重视。他们的习惯,是要尽可能地采用郑重其事一些的称呼。对于男士,波兰人言必称“潘”。对于妇...
青岛市市花——山茶花、月季花1988年3月,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确定雪松为青岛市的市树,山茶(耐冬)、月季为青岛市的市花。山茶(耐冬) 山茶科,山茶属,常绿阔叶小乔木、灌木。变种较多,有单瓣、...
杨氏家族鹰神祭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祭祀的内容和形式齐全,内涵深刻。最明显的是家族和野祭(也叫大神祭)相结合,而且以野祭(祭大神、鹰神)为主,以此为中心统领其他家祭项目。据史书载是在清代时,朝廷明文规定民...
血腥玛丽到酒吧,你有喝过一种名为血腥玛莉的鸡尾酒吗?原来这是一个鬼魂的名字,也是一种西方的通灵玩意,很受外国少女欢迎,但带来的后果,却令人毛骨悚然。召唤血腥玛莉如果你希望求助于Bloody Mary的...
围鼓即“围鼓子戏”,又称“坐堂戏”。表演者少则四五人,多则上十人,既是演员又是乐手,一人一角或一人多角。演唱时不化妆,也无表演动作,全凭唱腔、道白表现戏曲故事;采用民间小调或地方戏曲的音乐。多受聘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