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鹳是世界濒危珍禽,是反映生态环境建设情况的重要物种之一,在北京市只有生态环境较好的山区有分布,东亚种群约有1万-2万只,而且在不断减少。2012年8至12月,在北京市对黑鹳进行的同步调查中,全市累计发现黑鹳近400只次,仅在房山区就发现300余只次,占全市调查数量的比重超过了80%,是全市最重要的黑鹳栖息地。冬季,拒马河更是北京地区黑鹳的重要栖息地。房山区是北京地区重要的黑鹳越冬、繁殖和迁徙停歇地。
2014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房山区“中国黑鹳之乡”的称号,房山区政府十分重视黑鹳保护工作。房山区也将以“中国黑鹳之乡”建设为契机,提升群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知识,营造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的生态文明社会。

濒危珍稀鸟类黑鹳,在房山有了永久栖息地。记者从房山区园林绿化局了解到,今年房山拒马河流域将开建23处黑鹳保护小区,凡是划入保护小区范围的水域、浅滩全部实行封禁管理。
这是本市首次为保护野生动物而设封禁管理区。今后,在房山,游客将不再与黑鹳争水域。

黑鹳是世界濒危珍禽,全球仅存大约2000只,东亚种群约有500只。房山,是迄今为止北京发现黑鹳最集中的地区。
“一开始也就三四只,现在最多一年能观测到40多只。”北京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李理最早在房山发现了黑鹳的踪迹。从2000年开始,他和他的团队每年都会在拒马河流域监测野生黑鹳,已坚持了14年。
据李理观测,房山十渡是发现黑鹳次数最多的区域。即便是该迁徙南飞的冬季,仍有10多只黑鹳在此停留。
2012年至2013年,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组织对全市黑鹳进行了同步调查,累计发现黑鹳396只次,发现地点主要在拒马河、大石河、永定河、潮白河及其支流以及水库周边。其中,最多一次观测到22只,就在房山十渡。
“黑鹳的地理分布是由它的生活习性决定的。”长期从事北京野生鸟类研究的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高武告诉记者,黑鹳是一种大型涉禽,一般在鱼虾丰富的浅滩处觅食;筑巢繁殖主要在悬崖峭壁上。房山拒马河流域,特别是十渡一带,水质清澈,鱼虾丰富,峭壁林立,正是黑鹳的理想栖息地。
由于栖息条件适宜,种群数量在全国占据的比重较多,今年3月初,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房山区“中国黑鹳之乡”的称号。这也是截止到目前,全国惟一一个获此称号的区县。

虽然获得了“中国黑鹳之乡”的美誉,但和其他地区一样,房山在保护黑鹳这种濒危珍禽方面,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最大的挑战就是栖息地的萎缩。”房山区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科科长孔凡生介绍,以十渡为代表,黑鹳通常在山明水秀的地方栖息,而这类区域也往往是旅游开发的热点地区。“黑鹳天性胆小,游客一多就呆不住。”
水域面积是有限的,发展旅游,黑鹳无处栖息。让给黑鹳,市民也不答应。几经权衡,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房山区制定了比较“折中”的保护方案——拿出部分水域为黑鹳建设保护小区。
孔凡生介绍,黑鹳保护小区主要建在拒马河两侧,目前划定的有23处,分为觅食保护区、繁殖保护区和停歇地保护区三大类型。其中,觅食保护区一般是水深不超过40厘米的浅滩;繁殖保护区是黑鹳巢穴比较集中的悬崖峭壁;停歇地保护区是距离觅食区、繁殖区比较近的山体。保护小区避开目前已有的旅游开发项目,划入保护区范围的水域采取封禁措施,与游客相隔离。

昨天,在十渡露营地附近,记者看到,“拒马河黑鹳保护小区西关上补食点”的标志牌已经醒目地矗立在河岸边。标牌上注明了此保护小区的范围:以当前位置为基点,向东约0.6公里,西至胜天渠拦水坝,长约1公里,宽约2公里。同时,标牌上还注明了保护措施,包括禁止向这片水域排污,周围农田禁施化肥农药等。同样的标志牌在七渡、十七渡、大沙地、五指山等其他黑鹳保护小区均已设立。
“竖牌是第一步。”孔凡生介绍,通过建铁丝网、围铁栅栏等方式,23处保护小区将尽快实施封禁。考虑到市民的观鸟需求,今后会在保护小区150米外设观鸟台,但游客绝对不可以进入保护小区。

作为野生鸟类保护专家,高武也参与了房山黑鹳保护小区的方案设计。在他看来,建保护小区为黑鹳争取了相对独立的栖息空间,具有积极意义,但真正要让黑鹳种群壮大,还不光是封禁几片水面这么简单。
“拒马河的生态环境需要整体保护。”高武说,以排污为例,拒马河在房山境内绵延30公里,沿途村落众多,“各村排放的污水是否都经过处理?”如果污水排放不达标,水质遭到破坏,建再多的保护小区,黑鹳也留不住。
其次,拒马河沿岸旅游项目“遍地开花”,这对于包括黑鹳在内的很多野生动物,都是巨大的侵扰。“有没有可能把旅游项目集中到靠近村落的水域?剩下的水域尽可能保持原始的自然样貌,还给野生动物。”
另外,近两年的河道治理中,对河岸和河床进行水泥衬砌,也大大影响了黑鹳等大型涉禽的栖息环境。“黑鹳不会游泳,只适合在浅滩觅食,但水泥衬砌过的河道往往会变得很深,它在水里根本站不住。”
同时,高武也建议,对栖息地的整体保护,不应只局限于黑鹳。北京市范围内有400多种鸟类,其中有许多都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褐马鸡、白尾海雕、大鸨等等。对于这些野生鸟类,不管珍稀程度如何,人们都应当尽可能减少干扰,还它们一个自由生息的环境。(2014年03月31日)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