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大事婚丧嫁娶,有三个与结婚有关,所以农家娶媳妇是郑重得不得了的事情。农村乡下原来的风俗是明媒正娶,男方出面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有了媒人说和,女方应允后由媒人与双方商量安排订婚,订婚后男方被称作“毛脚女婿”,这时候的毛脚女婿手脚勤快,施展各方面才能,博得女方周围人们的称赞,特别是未来岳父岳母的称赞,时机成熟了就要择日举办婚礼。
女儿出嫁总要有几件拿得出手的嫁妆,木料早就码堆在院里,只要日子定下来,在农闲的时候找木匠上门来做嫁妆,木匠一来就商量起家俱的样式,定了就做,连图样都不需要,断料、弹线、刨料、戳眼忙得不可开交,有的木匠还会在橱门边镶上“上海”之类的饰标,因为那时的上海货是最好的,以表示它的噱头。备齐了嫁妆,算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举办婚礼,担嫁妆是重要环节。新郎请村里的小伙子一起到新娘家里,就是将新娘子家准备的嫁妆抬回来。嫁妆早已在新娘家的客堂里摆放着,因为这时候新娘本村的人都要来看,嫁妆一鸣惊人的时刻也就在此时。嫁妆根据不同的物品放在不同的位置,客堂中间是几张拼起来的八仙桌,上面除了放置着日常用品,还有箱子,这木箱子一定是用樟木做的,所以叫做樟木箱。被子折得整整齐齐摞在一起,被子有好多条,条件好的多备,条件不好的少备,有6床的,也有8床的,甚至还有10床的,但一定有一条被子是十斤重的,叫当家被。当时经济条件都不太好,新娘子又不愿意失面子,嫁妆中有一部分实际上是男方在买了送到女方家,或者是预先付了聘金,这是订婚时就已经约定的。新郎带的人到了以后,新娘家里的人会先招待,茶水吃食已是放了一大桌,先喝茶吃点心,有年糕汤圆,还有糖果花生,新郎这时候也是嘻嘻哈哈地分一圈糖,散几根烟。
旧时嫁女习俗,在婚期那天,床上用品、衣裤鞋履、首饰、被褥以及女红用品等细软物件,以及红奁大至床铺,小至线板、纺锤,都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抬往男家。发嫁妆时,大件家具两人抬,成套红脚桶分两头一人挑,提桶、果桶等小木器及瓷瓶、埕罐等小件东西盛放在红扛箱内两人抬。一担担、一杠杠都朱漆髹金,流光溢 彩。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一应俱全,日常所需无所不包。蜿蜒数里的红妆队伍经常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荡荡,仿佛是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洋溢着吉祥喜庆, 炫耀家产的富足。
吃过了新娘家里准备的点心,房外鞭炮炒豆一般响起来的时候,新郎就可以安排人担嫁妆。担嫁妆的人都是事先双方商量好的,叫做几杠几杠的,一般女方会事先告诉男方大概是几杠。那时候嫁妆都是用竹杠担的,再远的路也是必需用竹杠从新娘家里担到新郎家里,新人的嫁妆是需要有人看的,这是习俗。
担嫁妆的队伍很受人们的欢迎。每件嫁妆上都贴着一个红色的双喜字,竹杆上也用红纸贴了一圈。前面是提着礼盒子的,后面跟着媒人,接着是一群来担嫁妆的生龙活虎的小伙子,最后面有一个人隔一段路放一个爆竹,是告诉路过的人家有担嫁妆的队伍在这里经过。喜鹊在河边的老槐树上热闹地叫着,听了动静的人家都会纷纷丢下手中的活计涌出来看热闹,远的就在宅头远远望,近的就一路涌上来挤在路的两边,看热闹的人总要议论老半天,他们兴奋地议论着嫁妆的质量,扳着指头数着被子的数量。
一路上紧紧跟着媒人,后面是三门橱、五斗橱、梳妆台都被小心翼翼地抬着。路过边上看热闹的人,嫁妆一件一件地从他们的眼前走过,看的人不住地称赞着新娘嫁妆。
担嫁妆的队伍会在半路上停下来,说是歇歇,实际是担嫁妆的人向新郎讨烟要糖,那被子叠的里面也是有糖果什么的,这时新郎赶紧递烟,象征性地闹了一番就又赶路,因为大家都知道,还有很多事要做,担嫁妆的这天新郎要大宴宾客。江南的农村对婚礼是非常重视的,一般都要三天排场,第一天叫落桌,准备婚宴,新郎的本家和近邻来帮忙,在院子里搭起大棚,垒起灶,架起锅,借好桌椅,十几张八仙桌和几十条长凳都是从每家人家借来的,这天的饭相对比较简单,因为都是亲戚和近邻,不讲究那么多。第二天是正日,一大早相帮的女人们都来了,请的厨师忙上忙下,中午吃的饭叫小饭,比较简单,吃完了就开始等新娘的行嫁,就是担嫁妆的意思。第三天是谢媒,都是至亲陪宴招待媒人。那时的风俗嫁妆与新娘是分开走的,先搬嫁妆,后接新娘,搬嫁妆在白天,接新娘在晚上,办完行嫁,然后就要准备出发迎娶新娘。男方的宾客早已是伸长了脖子苦等了多时,等新人一进村就有人通风报信,又是鞭炮轰响,新人跨过已经点燃的一个稻草编的火堆,接下来的事就是开喜宴。
图瓦卢传统用餐方式乃保留原始的手抓法,不使用刀餐汤匙等餐具,客人席地而坐,地上铺满林投叶编制而成的手工席子。食物放置于长桌上,取食方式类似西方的buffet,由客人自行取用。土国传统男尊女卑,并重视长...
在农村流传着一种说法,那就是“母鸡打鸣,家有不幸”。古人认为,家里养的老母鸡学着公鸡的叫法,开始打鸣时,家中就会有不幸的事情发生。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将学公鸡打鸣的母鸡找出来,将它杀掉。古人认为鸡血辟邪...
关于九龙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宋小朝廷被元兵追迫流落至此,陆秀夫等大臣常常拥宋帝登临山岗上的巨石,眺望鲤鱼门海口,盼勤王之师。传说宋帝某日登石,见四周青山群立,便对群臣说:“八座青山,每山一龙,是...
蟒蛇节是贝宁共和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7月15日举行。贝宁共和国南部维达市的人民,自古以来崇拜蟒蛇,把他视为神灵。所以,维达市又被誉为“蛇城”。在那天,家家户户喂养蟒蛇,人们与蟒蛇同吃同住,和睦共处。节...
鄱阳湖,古称彭蠡、彭蠡泽、彭泽。鄱阳湖,为长江流域的重要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的浅水湖泊。鄱阳湖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湖区面积,在平水位(14~15米)时湖水面积为3,150平方公里,...
樟村是江西玉山县的一个山区集镇,板灯是该镇一种传统的民间习俗,从正月十二祭祀开始,到正月十六烧灯结束,用以预祝当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形成时间已无从考证,一代一代就这样延续下来。 板灯就是...
庆阳市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东、南、西、北与陕西、宁夏相毗邻,唯西南角和本省的平凉地区接壤。辖西峰区和庆城县、宁县、镇原、环县、正宁、合水、华池七县。境内河流纵横,雨量适中,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甘肃主要...
耀州地处关中传统农耕经济区的北部边缘,历史上又有多次民族融合的过程。因此民俗中不仅积淀着深厚的关中农业文化遗存,也保留了许多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本分好客,勤劳节俭,重传统、喜改革,是耀州人性格的显著特...
在电白县马踏西北面,有一条河流,很久以前,河南岸有一个小村庄,河北岸连接着一座青山,山麓与河畔之间,有一片田野。河南岸的农民每天都到北岸去耕作,河上没有桥,乡亲们只好搭渡过往。在河里撑渡的是一位年轻美...
袁天罡(gāng),生卒年不详。唐代最著名的相师,中国相术大师。四川成都人。隋末唐初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风水大师、道士、相士。善风鉴,累验不爽,隋时为盐官令,入唐为火井(临邛)令。相传他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