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海赋予渔家人豪爽、淳朴、热情好客的性格,到渔家做客是常事,鱼也是一道必不可少的上桌菜,吃鱼时,一般要把整条鱼放在盘中,在吃完鱼的上面要吃下面时不能说“把鱼翻过来”而应该说“把鱼转过来”或“把鱼划过来”,渔民认为翻字有海上翻船之嫌。
渔民在逢年过节或在平日里改善生活时,都少不了包饺子,这是中国传统的生活习俗,但不同的是,包好的饺子下锅时,人们不能说“下饺子”而应该说“煮饺子”,因为“下”有沉入大海之嫌,对常年在海上作业的渔民来说很不吉利,渔民以海为生,当他们要告别亲人,扬帆远行时,通常说“出海”有“出入平安”的意思。
渔民一般田地比较少,烧饭时的燃料以煤为主,但渔民通常称之为“扎子”不说“煤”,因为“煤”与“霉”字谐音,有“倒霉”“霉气”之说,很不吉利,渔民常年与海打交道,难免有闪失落入海中,或因为大海的喜怒无常偶尔有事故发生。但在船上出了事故之后,比如落入海里淹死了,人们不说“海”字,通常都说:“落水了”,因为海里有流,所有物体随流,也就是渔民说的“听流不听风”。
渔民出海坐在船上时,不许坐在船帮并将脚伸进海里,据说这样会对龙王和海神不敬,要受到报应的。同时也有“防止被鱼咬伤”的意思,渔民吃饭时有一个习惯,吃完饭后筷子放在桌子上面,而不能横放在碗上。因为横放在碗上,就好像渔民在大海上遇到大风浪无计可施,只好将橹桨横在船上,落下帆,放下桅杆,随风飘荡,听天由命了。
古时渔民主要是敬龙王,海神娘娘,财神三宫,按一定的节令供奉。除夕之夜或初一早晨,渔民到龙王庙,海神娘娘庙烧香叩拜,或到海边摆供品,焚香纸,求神灵保佑一年太平。渔民家家供财神,渔民每次出海都要烧香,这是为了让神仙看到,他们认为上升的香烟能把他们心愿带给天上的神仙,能保佑他们海上发财,老子《道德经》里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道教十分崇尚“三”这个数字的,所以他们出海前通常烧“三柱香。
渔民把渔船看成自己的伙伴,是赖以生存的依靠,因此,渔民对它爱护备至,并赋予它灵性,过去的木制渔船每条船都做一对凸出来像大鱼的眼睛。新船造好后,只画眼,不画睛。也就是边上是大大的黑眼圈,中间是白色的一个大圆,下水之前,船主请人选择黄道吉日,届时,敲锣打鼓放鞭炮,船主亲自为新船点睛,标志着一个新的生灵诞生了,众人喊着大吉大利的号子,把披红挂绿的新船,一步步从岸上移下海去。
春暖花开、渔民把整修了一个冬天的渔网抬到海边,用谷草烤网驱邪气,称“财财网”,然后放鞭炮。
烧香纸,渔民抬着渔网,喊着号子登上渔船,把网盘在仓里,烤渔网的习俗其实是有科学道理的。过去的渔网是棉线织成,为防止腐烂,用加热的猪血浸透,凉干方可使用。渔网存放了一冬天后,有霉气,异味,新“血”的渔网有血腥味,用谷草烤后,可除掉异味,便于鱼虾进网。
渔民首次出海拉网,当捕到鱼之后,首先要练大鱼蒸熟盛于盘中,在船头奠酒焚香,祈祷龙王爷保佑海上发财。几条船在一起捕黄花鱼或鱼的时候,谁的船先打上鱼来,就放鞭炮、敲锣鼓,并拣最大最好的鱼供在船头。敲锣鼓是告诉邻船见“”了,烧香是求海神多往网里赶鱼,有好收成。
渔船在海上遇到大风大浪大雾天气,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渔民们想要获得平安,或为达到第一目的,便在船头上烧香许愿。有的人许猪、有的人许船、有的人许灯,求龙王和海神娘娘保佑。
传说有的时候海神娘娘还“真来”送灯 ,隐约可见一团绿荧荧的光(海生物磷光所致)或在船桅或在船头随近晃动。这时渔民便有了战胜风浪的信心,也大体知道船离岸的位置,如果灯挂在大桅杆上,显示船离岸的位置,如果灯挂在大桅杆上,显示船离岸礁远,无大的危险,灯挂在一桅杆上,是船 离礁石较近,应马上采取措施,防止渔船有危险,渔民要做的最坏的准备。渔船脱险了,回岸后,渔民便到娘娘庙进香还愿。送去小船,纸灯待,感谢海神娘娘救命之恩。如果娘娘没有送灯,渔船平安脱离险境,则到龙王庙烧香还愿,感谢龙王爷的恩典,由于渔业生产的危险性,渔民通常父子不同船,以支撑一个家庭。总之,许愿一定要还愿的,否则将大祸临头。据说成山头的庙宇和靖子村的“风仁有里“牌匾都是还愿时留下的。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这天,被渔民称为“龙风日”。据说龙王这天要预知一年的风情,半夜后,渔民就起床观测天气的好坏,风力的大小,风向和星星的位置和亮度,卜测一年的天气,因为海上做业最在意的不是雨雪沙尘,而是风。这种习俗与渔民长期观测天气的习惯有关,他们不但在龙风日这天观测风,平时在海上作业时时观测季节风的来去时间,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凭此来预测天气好坏,风、雨、雾、晴。
渔船上的各个部位,都有一定的讲究,不能随便起坐,也不得随处大小便。特别是船头,船左舷“大主”“二主”等部位尤为讲究,否则就是犯了戒,渔船两舷有四个木橛,左边两个,右边两个,用于挂网绠,拴锚缆。船尾两测的木橛高,称“大主”,船头两侧的矮,称“二主”。如在此处犯了戒,便要砍断网绳缆。船在舷为进财门,如果在此犯了规矩,便是堵了进财门,要受惩罚,向财神请罪。在船头犯戒是欺船主,是亵渎神明(指龙王)的行为,如果谁在船头大小便,有人便将其一脚踢入水中,然后再求上船以示惩罚。
渔民在海上捕鱼期间不许剃头,头发长了必须在出海前或者回岸后剃,渔民忌讳“剃”字,这剃字意味着网具受损失。旧时候,对妇女特别歧视,不准妇女上船,更不准妇女跨船头、网具、大橹、斧头等。怀孕妇女不许摸渔网,渔线或从上面走过去,寓为血气冲扑。渔线渔网如果被妇女碰了或者摸了,就要用谷秸草烤烤,或将渔网渔线砍断几股另接上去,方可使用。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