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南民间艺术包括的门类很多,有音乐、舞蹈、曲艺、戏曲、美术、工艺等,每一门类里有许多艺术品种,如戏曲,有人戏和偶戏,人戏又有梨园戏、北管戏、歌仔戏、高甲戏、竹马戏等;偶戏也有“嘉礼”(提线木偶)、布袋(掌中木偶)、皮影等。闽南民间艺术是一个极为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
闽南民间艺术不但丰富多彩,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如南音的《梅花操》,沉静幽雅,古朴高洁,具有十分独特的韵味,令人神魂飞越。不仅仅闽南人,也不仅仅中国人,连外国人都叹为“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再如闽南的石雕,构思奇巧、匠心独具,技法高超,其上乘之作甚至成为国宝,安放在国家重要的建筑上,或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城和贵宾。
闽南民间艺术又有许多历史非常久远的品种。如被称为唐宋遗音的南音,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魏晋古音。《闽诗录》已乙集·卷四记载了描述五代泉州风情的一首诗中写道:“千家罗绮管弦呜,柳腰舞罢香风度,花脸妆匀酒晕生”(五代詹敦红诗)。可见当时闽南的音乐舞蹈已经相当普及,也达到相当的水准。
闽南傀儡戏在唐、五代也已相当盛行,“日月并轮长不明,木人舞袖向红炉”(潘守正《雪峰山寺》卷五),说的正是当年木偶戏的演出。直接表达人民喜怒哀乐的歌仔,民间节庆婚丧中的阵头歌舞,以及融汇于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雕刻绘画、工艺,其历史更为悠远。
到了宋代,民间的戏曲活动之盛,已致使闽南的地方官员大声疾呼“莫后百戏”。
南宋偏安临安(杭州),将专管皇族庶务的宗正同司迁入泉州,先后有数千名赵家皇亲到泉州来。他们终日欢娱游乐,把流行临安的南戏艺人也带到泉州。南戏的传入对闽南民间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对梨园戏和竹马戏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也因此梨园戏尚存了许多全国少有或仅有的宋元南戏本事。
南音、梨园戏、傀儡戏等历史久远的艺术品种,留存到今天,已经成为“活化石”,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史学的价值。这也是闽南民间艺术的一大特色。
闽南民间艺术而且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的每一个品种都深深扎根于民间,溶合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婚丧嫁娶及各种岁时节庆的民俗活动中,因此受到人民普遍的喜爱和关注。这是闽南民间艺术得以一代代传承不息的根本原因。
正是上述这些特点,使得闽南民间艺术,成为中华文艺百花园里一片绚丽的花圃,绽开着许多传世的艺术之花,也成为闽南人引以为豪的创造。
闽南音乐可分为南音、北管、歌仔三大系统。
南音的历史相当久远,被称为“活化石”。一般主为是唐、五代时传入闽南的中原古曲。
由于流传的历史久远,产生许多不同的名称。如南音、南曲、南管、弦管、郎君乐等,在台湾多称为南管、弦管。
南音的内容,有“指”、“谱”、“曲”三种。指,是一种组曲的形式,以乐器演奏,但它们的音乐中包括歌词,而这唱词只为平时学习、记忆音乐而设,演奏时只奏曲调而不唱。传统的南音曲本,有“指”四十八套。
谱,是纯粹的器乐演奏曲,由多乐章组成,传统有十三大谱。每套谱都有一个标题,如梅花、四时等,属于一种“标题音乐”。
曲,是供演唱的散曲,由歌者手持拍板,在南音“四管”伴奏下演唱,具有南、北朝朝代“相和歌”(丝竹更相奏,执节者歌)的演唱风格。其曲牌有230多种,曲目则达2000多首之多。
其乐队编制,一般有“上四管”,即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和“下四管”,即响盏、双音、四块、小叫。有时还加上玉暧(小唢呐),笛子(品箫),成为“十音”。
其曲本,以南音的工尺谱记,系以琵琶指法记录,由音符、指法与撩拍三部份组成。音符记于左一行,以“工六士一仪”表之;琵琶指法记号于中央行;以“。”表示拍,以“、”表示撩,记于右一行。
南音音光格调高雅。据传泉州人李光地为康熙重臣时,曾要家乡派五位南音高手入京,于御前演奏,得康熙赐匾“御前清曲”。
南音的洞箫叫南箫,较北箫粗且短。以南音音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梨园戏也就被称之南管戏。以后又笼统地称呼包括京剧在内的北方戏为“北管”。也就是说闽南人的“北管”,实际上有二种含义,广义的指所有北方语系的戏曲,狭义的则专指闽台地区流传的乱弹。
乱弹北管并非产生于闽南。早期的北管戏除了丑角使用闽南方言表演之外,其余角色都用“官话”演唱。但是数百年的变迁,迄今仍流传于台湾的北管,早已成为闽南人的子弟戏。职业的乱弹戏班除了唱及吟念用官话,对白都改用闽南话。因此,亦可归之于闽南民间艺术。
北管演出的形式通常有三种:出阵、排场、梨园登台。前两种基本上属于音乐的范畴,而没有戏的表演。
出阵也称为“大鼓吹”,实际上就是一个乐队,有唢呐、海笛、大锣、钹、鼓、音量很大,喧吵热闹,都在宗教活动或婚丧喜事时,边走边奏。
排场,则是以北管的全部文武场:椰胡或京胡,加上三弦、月琴、唢呐、海笛、箫或笛、通鼓、单皮鼓、大小钹、大小锣等,按次序摆开,坐着演奏,有时同有唱员加入清唱。
排场也是神诞或红白喜事时到人家厅堂或庙前等演奏,以助热闹气氛。
闽南歌仔,在台湾也称为福佬民歌。其内容在歌谣一节已经介绍,其音乐则把情哀怨的旋律为多,也有一些节奏活泼的滑稽歌。曲调多以五声音阶构成。伴奏的乐器通常为壳仔弦、大广弦、月琴、三弦,很少用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
闽南歌仔与说唱和戏曲的关系非常密切,歌仔戏就是由歌仔演化而成,因此歌仔的曲牌基本上和歌仔戏是一样的。主要的曲牌有“七字仔”、“杂念仔”、“都马调”、“思想起”、宜兰哭等等,大约几十个曲牌。台湾的闽南语歌仔,最早起于嘉南平原,有“车鼓调”、驶犁歌等。而晚近较有影响的歌仔为恒春的歌仔。尤其是恒春的“思想起”,被著名的走唱艺人陈达一唱,具有十分浓郁的韵味。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