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县城北十几公里的唐河、泌阳河、毗河交汇处,有一个因河而兴的古老集镇——源潭街,在今之前的几百年间,它一直是宛东唐北一带著名的经济、文化和商贸重镇,与本市的石桥、马山口、荆紫关一并被誉为南阳四大名镇,素有“小汉口”之称。
源潭的兴起源于一条河流——唐河。这是南阳盆地东部的一条南北流向的主要河流,发源于方城北部的七峰山下,名为潘河,经方城至赊店(今社旗)同赵河交汇称唐河,曲折南流穿过县境后进入湖北,在襄阳东北不远处交白河汇入汉江。在我国古代,由于陆路交通的落后,水运便成了重要的运输方式,那些较古老的市镇如我市的赊店、唐县、荆紫关、石桥、桐河等都是沿河而兴盛起来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源潭原名青龙镇,成集于明崇祯年间,兴盛于清中后期和民国时期。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原在河西岸的青龙镇(马湾旧址)因累受洪水灾害,财产损失严重,其镇上商人联名上书唐县县令,详陈利害,县遂令东迁。于是富商巨贾在河之东岸(寨刺湾)抢购地皮,开行设店,形成市场。因该处遍植桃树,每到春季,桃花飘香,故名桃花店。其附近散居着仝、王、薛、牛四个小村,随后,桃花店商业逐步向四村延伸。缘唐河中水潭珠联,取青龙回源归潭之吉兆,定名“源潭”。乾隆52年(公元1787)设源潭店。
东岸新镇址虽高于原处,但又处于西临唐河东有毗河(唐河支流)的夹角地带,咸丰年间,为防水灾匪患,由店内商界和四方绅士及群众,捐资修建了高两丈一、底宽三丈、顶宽一丈二,四角设有炮台的寨墙。此寨东西长三里,南北宽二里,内设街道有当铺街、山货街、南河街、粮行街、关帝庙街、祖师庙街、花神阁街等十几条街道,从此源潭寨名噪四方。
由此,源潭依其便利的水运逐步发展,航船上可通赊店、方城,下可达樊城、老河口、武汉等地,成为南北方商品转运处。鼎盛时期河岸码头帆船达千只,泊数里,吸引很多外地商人前来贸易,形成了无日不集,商品繁多,店铺密集的繁华集镇。镇内建于清雍正九年(公元1732)的陕西会馆(亦称关帝庙)就是例证,它是秦晋商人联谊聚会和祭祀的场所,和其他地方的山陕会馆建筑风格一样,整个建筑座北朝南,前低后高,结构严谨,依中轴从南至北为大门、钟鼓楼、铁旗杆、前殿、大殿、两侧为配殿和东西厢房,形成了对称的古代建筑群。其规模仅次于赊店的山陕会馆,是源潭商业兴盛的标志,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末至民初,因河道水量减少,船只不能上行到赊店,源潭成了河运的终点,为各种商品集散地,商贾倍增,百业发达。抗日战争时期,京汉线以东大部分地区为日军占领,国民党军队云集宛城周围,许南、南驻公路被封锁,商品奇缺,源潭地处偏僻之地,少受兵灾之祸,又占水运之利,促使商业、轻工业、手工业快速发展,成为方圆数百里货物集散地。据《源潭镇志》载,时镇内有酿酒业四十余家,日产白酒十万余斤;卷烟厂七十二家,日产香烟2300余条,远销川、黔、陕鄂等省;榨油作坊二十三家,年产香油一百多万斤;建有大型百货、日杂商店、竹器加工、铁银铜器加工、印刷、染坊、副食、饮食等店铺一百八十多家。还有粮行、盐行二十余家、中西药铺四十余家。各种小吃摊点林立,热闹非凡,市场营业涉及方圆六平方公里,人口猛增至四万多人。为码头装卸货物的搬运工人达八百之多,由此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行业名“脚行”。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达,此时镇内有源潭中学,源潭小学、商业小学等四所学校,学生大1800多人,是源潭发展的鼎盛时期。
至于清末期间,河里为何水量大减难以行船了?有这样一个说法:说是当时船可行到方城,河边建有下货台,也作为一个水旱码头云集四方货物,因赊店商人为与方城争市场,在镇北河上修桥一座,挡住了货船通往方城的水路,方城绅士商贾怒而化铁汁铸巨形大锅,将河源黑龙潭内大泉堵塞。从此潘河断流,舟楫难通,后赊店商人赶紧提出毁桥议和,但掘至泉眼,水已流向他处。
潘河源头——黑龙潭游观。出方城北行二十几里,至杨集街再向西北几里就到了七峰山下,该山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在山南侧的空旷地带,有个面积几十亩大的长圆形大堰潭,这就是黑龙潭,潭的北岸建有黑龙庙,敬奉着黑龙爷塑像,庙好象是后来修建的,比较简陋,但从其旁边的石碑、遗迹和周围的成片粗大的柏树,可看出其原来规模的宏伟和年代之久远。潭内碧波荡漾,水质清澈,深约几米到十几米不等。一股清流从南岸闸门放出,南流而下,由此形成了潘河的源头。
随着现代铁路、公路的快速发展以及河道水运的衰落,源潭古镇已失去了昔日的兴盛与繁华,豫244线(方城——枣阳)的西移,又使本就偏僻的古镇远离交通要道。但她在过去几百年间曾经拥有的辉煌将永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揽头窝堡遗址位于吉林省德惠市边岗乡丹城子村揽头窝堡屯,是金代时期遗址,遗址地表散布着大量古代砖瓦、陶器、瓷器的残片和各种建筑构件。遗址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面积约达344万平方米。分布范围北达1....
在距县城北十几公里的唐河、泌阳河、毗河交汇处,有一个因河而兴的古老集镇——源潭街,在今之前的几百年间,它一直是宛东唐北一带著名的经济、文化和商贸重镇,与本市的石桥、马山口、荆紫关一并被誉为南阳四大名镇...
黔东南水族实行木棺土葬。有三种安葬形式:一是随死随葬,就是不择时日随时安葬。这种情况一般是死者死时的日子不好或家庭贫苦所采取的,但不能当天下葬。二是择日安葬,即人死后,查阅水书直到有适宜安葬的好日子,...
甘肃陇中地区地处甘肃中部,横跨白银、定西、天水、平凉四市的靖远、会宁、安定、通渭、渭源、陇西、临洮、秦安、甘谷、武山、静宁等县的部分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在这一地区,遍布各个城镇乡村落的庙宇和虔诚的...
土家族人民喜欢山歌,也喜欢跳舞,尤喜摆手舞。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五(也有初一的,因地不同),青年男女便聚齐鸣锣击鼓,摇摆呐喊,在摆手堂前,身披被盖,手持棍棒,边唱边跳。有的地方在摆手堂前还设有土王庙,庙前...
大孤山位于辽宁丹东市西南东沟境内。说到孤山的庙会,据孤山镇志记载:“早在宋代就有庙会之举。”每年的四月十八天后宫举办民间娘娘庙会,这一天是天仙圣母的生日,僧侣和信徒为庆祝圣诞而兴办庙会。规模鼎盛时期是...
新娘坐禳祓是布农人为新娘禳灾趋吉的祭礼。新娘成亲后由祭司引至夫家大厅谷廪里。谷上悬灵粟“达摩谷”一束,粟间插猪肉、猪皮及内脏如心、肝、肺等各四片。新娘的公公双手拎着猪头,在新娘头上悬空转圈儿,祈祷说:...
我们在游览寺院时,大多信众喜欢在寺院内供香,而供香最好的地方是在殿堂前面的大香炉内烧香。每个殿堂都会有“香灯师”,我们供香时有什么不懂的事情可请“香灯师”开示。在寺院内供香有以下四大功德:第一、表示虔...
茶汤味甜香醇,色泽杏黄,味道细腻耐品。清嘉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中有“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它的原料是蒸熟的糜子面,卖时再以滚水沏成糊状,加上红糖、白糖、桂花等佐料,吃起来香甜可口。早年街...
每一个古村落,都是一个传奇,它们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人文生态和社会发展轨迹。每个古村落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传统风貌、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传承潮州市古村落的文化内涵。下面一起走进潮州最美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