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娱活动主要在农历的正月,以花灯、龙灯、狮子灯、车车灯为主。同时,有说春,送财神等讨吉利的活动。
打闹,较多农民于包谷土内中耕除草时,聘请能唱之师紧跟其后,边唱边敲锣鼓,节奏明快,以催进度,慢打慢唱,以促质量,此称“薅打闹草”。于田间如此称:“薅打闹秧’。唱词内容有说古、爱情和临场情形的即兴之作。解放以后之50年代,此俗盛行。
犁田山歌。犁田者单身作业,为除疲劳,往往自唱自娱,或与另-耕者唱歌对答,歌声悠扬动听。放牛山歌,每当放牛娃几无聊之际,便以山歌逗骂“过路大嫂”或对山牛郎。尤以两山牛娃的对骂山歌,越唱越起劲。
湄潭县抄乐乡傩文化是贵州古夜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湄潭经过明朝大规模的移民,外来人口大量的迁徙,土著的巫傩文化与荆楚文化,巴蜀文化互相融汇交流,演变成具有黔北特征的傩文化。
抄乐乡解放前有13根傩戏担子(即13个队团),在乡间巡回演出,很受群众欢迎;八十年代初抄乐乡办了几期培训班,傩戏艺人们凭着他们惊人的记忆,收集整理了已失落的戏剧脚本,又相继排练演出。1988年抄乐乡傩艺人赴省城贵阳演出傩戏《毛鸡打铁》,1994年傩戏艺人赴日本演出了《骑龙下海》,均获得成功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傩戏研究者搜集整理了傩文化资料共计约12万余字,资料内容广泛涉及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民族、民俗学以及哲学和历史学等方面。搜集傩戏剧本和阳戏剧本20余个,约10万余字。1999年成立了“湄潭县抄乐傩文化研究会”,同年2月成立了“湄潭县抄乐乡傩戏艺术团”。
湄潭县永兴镇的背带久负盛名,古镇妇女皆善刺绣。它以其新颖别致的设计,精细绝妙的工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永兴背带有二十多道工序。从布壳到成品,全是手工制作:粕、剪、贴、写、画、拼、锈、缝,一针一线,一刀一剪,均显独到工夫。做工精细,牢实耐用,有“红罩金蕊两根绳,一根要背几代人”之誉。
黔北的“打闹歌”是黔北广大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自发创作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化艺术,是我们黔北文化的一支奇葩,“湄潭打闹歌”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在广大的农村,每到6、7月份,农户家里都会请人来帮助对农田薅草(除草)。“打闹”的意思,就是两位歌师(也叫闹手),一人击鼓,一人敲锣,一边唱歌,以俚语督促劳作中的落后者,一面增加了劳动情趣,一面监督薅草人的进度和质量。
抄乐乡石家寨系清朝中期一名门望户,“石家古宅”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石家古宅”分石卷龙门,木雕香火,花草人物木窗三部分。“石家古宅”建于光绪年间,其中香火是古宅雕刻工艺的精髓。香火高4.2米,宽2.24米,厚0.6米,分上中下三部,上部像牌坊样的结构,栈脊两边龙伸凤展,沿边宝珠连串,飞檐翘角如花尾翻天,正中有一匾额,书“乃建永家”四字,图案似楼阁一样错落排列成“八”字形。中部由八根圆柱分两块菱形支撑着飞檐翘角的楼牌,两边转角分别有两块扇形匾额书“蒸蔚”、“云霞”,香火顶上挂有宣统二年兴义县正堂沈洪耀知县送的一块贺牌(牌书“康疆逢吉”),神台以下约1.2米,是一个平面,在壁廊上,四周镶有花边,上下有牙脚重廉,中间是一幅八仙图,图下斜两方是刻有关公朝圣,李密嗣祖的图案,意忠孝为本。整个一堂香火,雕刻嵌有36幅图案,幅幅相异,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牛场人喜欢舞龙灯,多时全街上下有十多条龙,以原来的生产队为单位,几乎队队都可以出龙,龙灯主体为竹架,外蒙皮纸,绘上龙纹,龙灯尤其讲究的是龙头,不但做工要细,而且特别要有威武之气,龙体有的为节节龙,有的为弯弯龙,如陈氏龙灯中就有,弯弯龙、飘龙,龙体较大,彩扎工艺精湛,观赏价值极高。
牛场的龙灯每年正月初九出龙,正月十五收龙,十六日化龙。出龙、化龙(燃化)要祭祀,有条件的化龙时还要会餐。尤其是正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燃烛,备上烟花、爆竹接龙,寓意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梭米孔狗老山狮舞流传于清代光绪末年,至今已传子弟黄兴义(男,68岁)、陈启华(男,65岁)。高跷舞狮,技艺独特,熟能翻舞台,高达10米。其节目有:金狮滚绣球、孙悟空过火焰山、大顺耕田、黄龙缠腰、天鹅报蛋、美女梳头、黄莺扇翅、金狮踩斗等。有演员9人,主要演员4人,狮头、面具古朴,尤其是狮皮曾是孙中山时期制作,虽历经修补,仍旧完好。
每年春节期间在本地及邻县演出,技艺惊人,深受群众喜欢。
复兴阳戏在复兴镇两路口村长榜的唐家已传唱了35辈人之久,是民间数百年遗留下来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内容是根据民间流传的外孙杨戬(二郎神)书孝救母、《桃山救母》和为民除害《降龙》的素材所演的上下两部地方戏。该戏的场面壮阔,人物众多,情节紧凑,台词精炼,语言丰富,是吻合历史传说的一部戏曲,尤以下部“降龙”更佳。此戏多以社戏和祝寿上演,耗时较长,乐师和演员需15人。
湄潭农民画主要以反映农民生活为题材,在八十年代中期,县文化馆曾培训学员近百人次。并以其独有风格多次亮相省内外,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农民画根植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的刺绣、剪纸、雕刻等民间艺术土壤之中,这些作品或表达本民族的历史,或表达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或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把这种情绪或表现在满足自己物质生活需要的衣物上,或表现在满足自己精神生活的纸上。“喜欢哪样‘画’哪样,怎样好看怎样画”是民间绘画的一大特点。民间画师在表现这些内容时,往往把当地的民俗、生产生活、自然风景等事象无拘无束地融入画中,大胆地发挥想象,表现出一种纯朴、自然、率真、坦诚的风貌,在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中,不失夸张和错位,这些都表现出了民间绘画固有的乡土特色和泥土气息。
盐亭嫘祖故里、蚕丝嫘神圣地的嫘祖和嫘祖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其悠久的历史令人瞩目。该地汉族民间传说、民间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独具特色。种类众多嫘祖种桑、养蚕、治丝的故事众口相传。精彩的舞蚕龙、桃子龙等汉...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