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清市南门外龙江北岸,有一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称为“南天玉柱”的宝塔——瑞云塔。
400余年前的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福清籍宰相叶向高之子、符丞叶成学与知县凌汉聊发起募捐,兴建宝塔,名匠李邦达负责设计施工。据《福清县志》记载,建塔用的优质花岗石采自龙江入海口的网山,以舟载而至。建塔时先逐层垒土,随着塔层的升高,土坡不断延伸,最后竟至距塔五里之遥的里尾村。竣工后再挖去积土。数百名工匠前后耗时十年,才建成这凌宵宝塔。塔成之日,有五色祥云自县西太保山涌来,覆于塔上,光彩四射,故名“瑞云塔”。
瑞云塔高34.6米,七层八角,外形仿木构楼阁式,底基为单层八角须弥座,周长24米。须弥座高1.75米,边宽3米,各面上枭浮雕仰莲绽放,下枭浮雕云浪翻腾,束腰石浮雕麒麟、玉兔、芝鹿、天马行空、狮子戏珠、梅雀迎春等图饰。
第一层北面开门,塔门额竖匾上镌刻“凌霄玉柱”四个道劲有力大字,塔门两旁有两米多高的塔神两尊,其余七面设佛龛。第二至第七层均两面开门,六面设佛龛。塔内为八角空心室,各层转角倚柱成海棠状,并有曲尺形登临石阶,供游人拾级而上。柱顶斗拱二层,叠涩出层檐,檐头饰以飞天,檐面浮雕瓦拢,顶为八角檐尖顶,饰以葫芦塔刹。塔身内外每层皆有浮雕,内容丰富多彩,有武士、比丘、罗汉、菩萨、力士、佛像等浮雕和佛教故事图案。还刻有花卉、龙、赚膨、狮子、鹿、凤凰、奔马、兔、猴、鹤等飞禽走兽浮雕共400多幅,大小不一,大的高达1.5米,小的只有20厘米,这些浮雕千姿百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每层进出口处左右有两尊精雕细凿的守门神,现仅存12尊,其中,塔的第一层人口处两尊守门神最为高大,披坚执锐,奋髯怒目,威武雄壮。更为别致的是,每层八角檐端各坐镇一尊镇塔将军,共48尊,大小、披样、神情都相似,端庄肃穆,俯视下界,平添了几分神秘气氛。
瑞云塔不愧为福清古代建筑精品,整个塔身立面纤巧,造型均衡,雕工精雅。全塔结构牢实,粗细安排极为合理,各部衔接缝微小,方位准确,近观远视,靡不合宜,有“闽中众塔之王”的美誉。
瑞云塔石构件的精美,引起外国人的觊觎,1933年外国传教士勾结邑人偷盗塔门佛像,行将出境时被发觉,全城民众奋起交涉,其中一尊塔神因来不及运去而埋于塔下。1984年,福清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瑞云塔,并建围墙,在挖掘围墙地基时,发现了这尊塔神,仍复原安装于原来的位置上。
甲子是岁序之首,每逢甲子年中秋,福清土民便在瑞云塔点灯,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瑞云塔建成后,究竟点过几次灯,已难以稽考。但现在在世的老人,对1942年甲子年点灯,记忆犹新。那年点灯由地方乡绅和商会发起筹备,特聘福州花灯高手扎制花灯,把瑞云塔装饰得五彩缤纷,并在鱼市街、小桥街以布幔天、布置鳌山灯彩。民间还组织了旱舟、高跷、龙灯、狮舞等等。中秋那天,许多人进城观灯,热闹非凡。
因瑞云塔六十年才点灯一次,故能观赏到瑞云塔点灯,十分难得,因此有“人生难得两回看”之说。
改革开放以后,福清城乡经济繁荣,人民富足安康。1984年,又逢甲子,海外华侨华人向家乡政府倡议中秋节在瑞云塔点灯,以贺盛世,此举得到海内外福清乡亲的热烈响应。大批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纷纷邀约中秋节返乡观灯。
“盛世逢甲子,点灯庆升平”。为了使瑞云塔点灯活动异彩纷呈,给旅外乡亲留下美好印象,县政府聘请福州扎灯高手精制花灯,并在塔身装饰五彩电灯。同时,还在塔周边种花植草,置石椅,筑围墙,美好环境。
9月10日“中秋节”,当晚,瑞云塔上500多盏各式宫灯和3000多盏五彩电灯,齐放光芒。天上,一轮皓月当空,银辉泻地;地下,一轮火炬擎天,光灿云表。水南视圣宝塔、利桥黄阁重纶坊、南门桥、烈士陵园及东西南北四门的灯饰也大放光彩,与瑞云塔灯交相辉映,玉融大地,一片灿烂。700多位融籍旅外乡亲、港澳台同胞专程返乡观灯,他们扶老携幼或徜徉瑞云塔下,仰望金碧辉流的凌宵古塔,、或攀登塔上,俯瞰的金碧辉流的玉融大地,同声祝福祖国、家乡繁荣富强。
融籍革命老前辈,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程序,填词“升平乐”一首记盛“甲子瑞云塔点灯”;“瑞云古塔燃灯火,龙江欢腾映笑颜。玉融中秋月正圆,点缀山河更妖娆。国泰民安升平乐,耿耿丹心赤子情。亲人团聚举杯祝,炎黄子孙盼统一。”
岁月更迭,瑞云塔,成为福清乡关的标志,历代历朝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咏诵它的诗文。离乡背井,飘泊异国他乡的游子更是对它魂牵梦绕,许多海外福清籍华侨华人社团的会标图案,都饰以瑞云塔。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旅外乡亲返乡省亲,专程前来瞻仰瑞云塔,以慰籍乡思。更有不少旅外乡亲,带着在海外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千里迢迢来到瑞云塔,让后代与家乡的标志瑞云塔零距离接触,使爱国爱乡的情怀代代相传。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