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国内外就有一座城市因一口名泉古井而蜚声世界的,如杭州虎跑泉、济南趵突泉、大理蝴蝶泉。作为一个为战争而建的城池,能否持久地坚持与强敌抗争,城内是否有足可以供应数万人饮水的水源就是选城的关键。镇远依石屏山而建,从山缝流出的泉水长流不枯,镇远人就在山下凿石为井,并冠上一个个好听的名字,如惠泉、云泉、四方井等。有口水井像是一个长方形猪槽,就叫 “猪槽井”。有几口水井因水质特好,被那些文人墨客官僚喝出名堂来了,就流传了许多诗篇,还正儿八经写进了府志。例如明代知府周瑛,就写了《惠泉三首》:“为慕惠泉水,今来藩氏庄。一泓流泼泼,四壁影汪汪。爱此清华品,深居僻陋乡。山中声不断,星月共辉光。”有人说:镇远之所以人才辈出、长盛不衰,全是这些神仙水养育的结果。
江山如此水,有水者如斯。
——明 · 周瑛《惠泉三首》
味井即味泉,在府治南门山下,深数仞,味甚甘冽。
——《镇远府志· 山川志》
寒泉流玉液,独此味偏醇。
——明 ·程节《味井泉清》
洌井甘泉数仞深,纤尘未许俗相侵;冷冷彻底凝寒玉,一任幽人共洗心。
——明· 张守让《味井》
自镇远设府建卫(县),汉文化一扫边蛮陋鄙之习,设学宫,建学校,尊孔孟,广教化,开科取士,人文丕显,风气渐开。这座“禹门码头”就是专门为激励镇远学子努力向学而建的。“禹门”,即为“龙门”,寓意功名科第。凡中第的秀才举人从京城返回,大都从舞阳河乘船至禹门登岸,以示荣耀。古诗道:“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正因了镇远人千百年对文化的追求,才使得这里人才辈出,先贤接踵。文风盛者,民风自朴。走进镇远,便觉一种酽酽的古风迎面而至。
河流穿越,津渡就成了两岸交通的主要形式。昔日镇远有渡口十来处,如永安渡、杨柳湾渡、下坪渡等。这种渡口,多是人渡。而因商贸极度繁华,万船云集,水驿码头应运而生。明清时期,在镇远这3.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码头达20余个,八大商帮盒一些巨商都拥有自己的专营码头。一个码头连着一条街巷。岁月留痕,几百年过去了,旧时的府城大码头、卫城大码头、大河码头、禹门大码头、天后宫大码头、吉祥码头、米码头等,仍不甘寂寞,以残败的石条台阶,诉说往日的故事。遥想当年,每当红日西沉之前,上下入城的船只熙熙攘攘,争向码头靠拢,抛锚叮铛声、卸货吆喝声,交汇成一种都市特有的大合唱。几个末代摆渡人,仍撑着一叶木舟,默默地迎送过河的人们,一篙一桨,在平静的水面制造波纹图案,便成了一道道城市人文风景……
镇远因舞阳河连通辰河、沅江而达洞庭、长江,成了古代中华版土西南国际大通道,惟其如此得天独厚之水,才让镇远控扼一方而称雄。古人云:上善若水,得水为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作为城市,水乃风水之根本。所谓山随水行,水界山住,水随山转,山防水去。凡入一之中,未见山,先看水,两水之中必有山,水会即龙尽,水交即龙止。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水深处民多富,水浅处民多贫。水聚处民多稠,水散处民多离。来水委屈曲线抢,去水应盘垣有情。
一座城市之水如能达到上述之境界,就是绝佳风水了。镇远之水,莫不如此。举凡世界因水而著名的城市,多不胜举,惟有中国之丽江、之周庄;西方之威尼斯等,才真正具备水城氛围与魅力,盖因水与城之独特结构气质使然。
镇远,中国大西南山国之水城,不去驾舟一游,怎得个中其味!
落日之时,河中的芳洲愈发地绿,那是山影的眷恋。而河渚远处,则如镀金似地辉煌。这使我想到莱茵河畔的城堡,阿尔卑斯山脚的湖畔小城。或者说,这应该是英国大画家威廉·透纳(1775-1851)的油画作品《威尼斯大运河》:整幅画面中,金色的阳光、流动的云彩、闪烁的水波……,画中可见光线的投射与闪动,它们出现在船只和建筑之间的缝隙、微波荡漾的水面甚至在天空的流云上。画面中冷暖色调的对比反差非常明显,但它们集中在一起却显得如此和谐而优美。
镇远的落日也许比旭日更富艺术哲理。
在中国建筑史上,明王朝在修建城市盒屯堡方面,堪称登峰造极。弹丸之地的镇远,隔江建府、建卫、建县。这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它包括府、卫、城、垣、城楼、衙署、仓署、寺观、学校、文庙、钟楼及街市、官邸、民居、店铺、牌坊等。仅宗教性名胜古迹达150余处。
而建于南宋及明代的苗疆长城,更是工程浩大。城墙高5米,宽3米,蜿蜒盘绕在城北石屏山脊,远与镇竿(凤凰)、铜仁等地长城连接,组成保驿防苗的万里苗疆长城,堪与北方成长比肩。明代知府张守让题诗道:“谁将屏障倚云开,削壁当空抢郡回。自是皇图无外壮,长城拥出日边来。”
这是镇远上北门的城楼。这道濒水而建的城墙,将防兵、防洪集于一体,显示了它的气度不凡。而城楼,歇山双檐角高挑,采用斗拱挑梁,挂满以木雕图案装饰,而门窗皆精雕细刻,它仿佛告诉人们:这里不是战争的指挥部,不是敌兵屠城的祭台,它是一幅工艺作品,是凌云摘斗的天堂宫殿。而那一块块修凿工整、砌筑严密的石头,则是艺术大师不经意涂抹的油彩,棱棱角角,透出一种庄穆之气。
战争,于镇远人来说,是夕阳下的一道风景,没落而又辉煌。
这座桥,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名舞溪桥,由镇远土司思南宽慰使田大雅与镇远土知州何惠同奏请朝廷修建。后因田氏土司家族内部仇杀,致使改土归流,修桥半途而废。此后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重修,至崇祯元年(1628)才高竣工,历时240年。桥为七拱,长135米,宽8.5米,高17米。后在桥上建了一座状元之楼,又称“魁星阁”,阁高15米,三檐八角顶,与桥东头中河山左建筑群形成呼应之势,为古城增添一景。清初,康熙皇帝寿诞之日,镇远人为表其忠心,将桥更名“祝圣桥”。此桥一通,即成“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通道,抗战时期,大桥一度改作公路桥,济渡大兵车辆,奔赴前线。
当年魁星阁柱子上,有一副对联:“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对联提供了这样一条信息:在这条古驿道上,曾经有缅甸的象队驮着货物从桥上进入湖南。
有人说,镇远之所以人才辈出,就得了祝圣桥上魁星阁的风水。光绪四年(1878),镇远知府王炳敖在祝圣桥上主持修建了魁星阁,预言不出三年,贵州必出两个状元,后来果然应验。这两个状元一个叫赵以炯,一个叫夏同和。据记载,仅清代镇远出了举人240名,进士44名,武举人94名。民国时期,有个叫周达文的卫城青年,考中北大,算是新时代的 “举人”了。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