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岐山没有直插入云的险峰,也没有怪石嶙峋的奇诡。它山势舒缓,群岭竞秀。春天,冰雪消融,草木吐翠;夏天,绿树葱茏、百花齐放;秋天,瓜果飘香、层林尽染;冬天,大雪飞舞、玉树琼花。
在南天门的东边,就是金柜子山,因形状如柜子,故名。也有人称“金贵山”,有杨王洞而名闻遐迩。看到山的巍峨,老人们就津津有味的讲述那个关于杨王的古老传说。
古时候,临朐县城西南一带有一个小诸侯国,叫逄国,逄国的首领叫逄伯陵。逄伯陵姓姜,炎帝太姜所生,始封于逄,在开封逄泽建立逄国,后改封于齐,尤称逄公。商朝中期,封为“伯爵”,有人名陵,故称“逄伯陵”,其封地在石门山一带。逄公徙封此地后,山因改名为“逄山”。元人于钦所撰《齐乘》记有:“逄山,临朐西十里,有逄公祠”。石门山连着太平崮,太平崮与八岐山相对。
逄伯陵有一个外甥叫杨骥,勇而有谋,是商朝一员大将,驰骋疆场,立下很多战功,被封为“杨王”。杨王为人正直,心里装着百姓。当时的国君天天享乐,荒淫无度,不关心子民疾苦。面对纣王的暴虐,他想用“仁”与“德”的思想来劝谏他、启发他、感化他,结果商君大怒,想杀掉他。为救民于水火之中,杨骥决定铤而走险,他率领所部来到其舅舅的封地逄山,招兵买马,训练士兵,囤积粮草,决定讨伐昏君。
商王得知杨骥造反的消息后,非常震惊,立即命令当地官员带兵围剿,由于杨骥善于用兵,把官兵打得仓皇逃跑。官兵战败的消息传到朝歌后,商王急的团团转,一时想不出良策。这时有人进谏说:“逄伯陵的外甥造反,其舅舅难脱干系。如果颁发一道命令,让逄伯陵带兵前去说服杨骥,劝其缴械投降,岂不是事半功倍?还得让逄伯陵把杨骥缚来治罪。”
逄伯陵领命后,哪敢怠慢?星夜赶路,不日便赶到了封邑。他把逄山围起来,派兵攻打,杨骥听到舅舅来攻山,为保留舅舅的颜面,只派出小股部队抵挡,结果被逄伯陵战败。舅舅以为自己攻无不克,便放出狠话,要么杨骥速来投降,要么攻山捉拿杨骥。杨骥心里想,如果不投降,舅舅会惹来杀身之祸,自己会落得个不孝之名;如果投降,就会辱没其志,救黎民于水火也会化为泡影。经过反复思量,杨骥决定既要保全舅舅颜面,也不能委屈心志,便弃寨而去,以图高谋。令士兵在山寨四周遍插旌旗,在树上倒挂山羊,在山羊前摆下战鼓,把一些瘦弱的老马系于槽子旁边,山上不时传出战鼓声和马的嘶叫声,造成鼓鸣、马嘶、临阵待战的假象。自己却把部队化整为零,分批往西南深山撤离。采用“悬羊击鼓,饿马刨槽”的策略,巧妙的把部队带出去。当时逄山之上,荆棘丛生,棘子树上长着很多倒钩,坚硬锋利,容易挂住衣服。杨骥说:“棘子树,见本王,要把倒钩往里藏。”于是逄山上的棘子树都不长倒钩,被后人称为“顺王棘”。
杨骥带领随从,借着星光,最后离开山寨,走出不远,便来到了逄山西南这个山洞里,住了几日后又离去。从此隐居于山野,过起了农耕生活。
逄伯陵在山下一次次传话,只盼杨骥下山投降,一连等了数日,不见杨骥的踪影。便带兵上山搜寻,来到山上一看,见杨骥的部队早已人去山空,不知去向,但见满山的旗帜迎风飘扬,数十只死去的山羊挂在树上,羊蹄放还在战鼓上,几十只战马饿死在马槽旁,这时逄伯陵如梦方醒,知道中计了。由于逄伯陵没有完成朝廷交给的任务,无法回去复命,就从逄山北面的悬崖上跳下自尽。
杨王的故事还有很多。前几年,一些村民曾去挖这个洞,幻想着挖出杨王丢弃的兵器,结果挖到一半停止,只挖出十几小车黄土而已。
与杨王洞相隔不远的是通天嵧。沿着这个笔直的山沟爬去,路上没有岩石,没有台阶,也没有荆棘挡道,非常好走,只要平心静气往上爬,不费很大力气就可走到山顶。老人们常说:“人生之路犹如走这条山嵧,走直路,莫走弯路,更容易走到高处。”
沿通天嵧走到山巅,可攀“火炉子”山。这个山远远望去像火炉上放着一个正在“做饭”的锅子,那可能是给八岐山人准备的免费午餐。山势陡峭,不易攀援,早年有土匪盘踞于此,抢夺杀戮,为害一方,后遭八路军围剿,匪寇弃山烧寨逃去。百姓闻之,高兴的说:“这些土匪被火烧跑了,火炉子山真的燃起了大火”。
支锅山之西山叫“天花瓶”,山顶平坦,土壤深厚,天生丛丛灌木。每至春夏,开出五颜六色的花,一片烂漫,景色瑰丽,如天女散花一般。在山下仰望,简直是空中的花瓶,人称“天花瓶”。
“天花瓶”的西北有一山顶圆形的山,名“郭老崮”,又称“阁老崮”,高“阁”入云,直插青天。说郭老崮者谓山高草茂,灵气所钟,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去蓬莱时,路经此地,到山上休息,故名;说阁老崮者与文化殿大学士冯溥有关。
冯溥(1609-1691)清初大臣,今青州人,祖籍系临朐冯裕六世孙。清顺治三年考中进士,初授编修,后擢吏部侍郎,康熙年间为刑部尚书,拜文华殿大学士。
据传:冯溥考进士(1646)那一年,在家苦读。一日读书劳累,抱书而睡,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池塘里有一个高山的影子,旁边写着两个字“靠山”,他感到奇怪,一下子醒了。于是他拿出笔墨,按照梦中的记忆画出了那个山的样子。心想:青州城南多山,山的影子很可能从南方映来。于是带上了几个家人到城南去觅山,出门不远就来到了八岐山,见郭老崮与梦中之山一模一样。家人忙谄媚说:“老爷,这是天意,你看这座山是群山之首,预兆着您今年金榜夺魁”。冯溥自然是喜在心里,回家后继续苦读,等到会试之日,果然进士及第。
壮志已酬,得感谢神灵护佑,于是到郭老崮祭祀山神。
冯溥登上郭老崮山巅,心生感慨,对仆人说:“你们看,在八岐众山中,唯郭老崮山体圆润柔和,不与他山争锋,故能成其高。这座山峰告诉世人一个道理:欲秀于众者,必隐其锋芒。古人的这些出世哲学,我辈当辩证看待,要吸其精华,取其糟粕。
后来,冯溥官至极品,位高权重,为官世故,据说得益于山的启发。冯溥在京城为官时,家中垒墙与邻居房氏发生矛盾,两家为争地基,互不相让。冯府家人修书一封,让冯溥出面讲话,冯溥抄明人张英诗一首寄回,诗曰:“千里寄书为打墙,让他三杆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后冯家主动让步,房家也退让三杆,两家之间,辟出一条小巷,人称其为义和巷,即今青州城里的伙巷街。
冯溥的世故,莫过于康熙娶妹的传说:康熙欲娶才貌双全的妹妹为妃,这件事有失人伦常理,于是召群臣共议。众群臣皆曰不可,惟冯溥答曰:“亦可,亦不可。兄娶其妹,则不可;若使公主为臣之义女,则可也!”于是康熙拜溥为相国,是为“冯国老'、“冯阁老”,后来这座山又名“阁老崮”。
郭老崮山下有一山嵧,天生石洞,世称“将军洞”或“将军洞子”,据说是杨骥手下将士住过的地方。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