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临朐县志》:“八岐山,以山顶有八尖,故名。或云八旗,则失之考矣。”康熙《临朐县志》载,“八岐山,即《魏书》之八士山,下如九叠屏风,上则八峰骈秀,如森戟排空。”由此可以推断,八岐山最初应该叫做八士山,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八个山峰,形态各异、各具特色。有的像衣柜,有的像窝头,有的像城墙,有的像钟楼…远远望去,这八个山头,就像八个忠实的卫士,昂然屹立,守望着这片沃土,八士即八个勇士。民国《临朐县志》记载,这里曾经设置过八士乡,“共领前朱音、后朱音、花园河、朱家庄、来家庄五村”。
在民国《临朐续志》中:“八士山,在县治南二十五里。逄山南十里有八岐、八旗各名”。如今“八士山”的名字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只有“八岐山”响亮地萦绕在人们的心中。
沿着山路盘旋西上,一座奇异的山峰就立在眼前,根据它的形状人们叫它笔架山、鼎山,酷似农家用的三条腿的泥土小火炉翻了过来。这个山如果在上面放一口锅,是再合适不过了,当地人后来称其为“支锅山”,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站在山顶上,望着这些形状迥异的山,很自然的想起那些众口相传的故事来。古时候,八岐山一带是平原,后来便有了这座山。原来这座山在东海海底,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在龙宫的西南。龙王每次出门都绕道而行,多有不便,一直有搬走的想法。有一天,二郎神到龙宫找龙王办事,龙王挽留下二郎神吃饭,席间龙王爷说出了自己的心事。二郎神一听,说:“这是小事一桩,把它交给我办吧”。饭后,力大无穷的二郎神用扁担把它挑走,本来是挑到海州的,由于山体非常重,到了青州,一放下休息就挑不动了,只好它把留在这里。明光峰上的洞就是插扁担所留,另一端把扁担插在金蟾山上,金蟾洞就是当时插扁担所留下的痕迹。
一座山头就是一篇美丽的童话,让人回味有余。沿着八个山峰自西向东继续前行,在“支锅山”的东面,又发现了一座奇特的山峰。有一条几十米长的缝隙穿透山体,人们永远都能透过它见到对面那明亮的光,这个山峰叫“明光峰”。这么长的缝隙是怎样形成的呢?除了二郎神插扁担留下缝隙外,尚有另外两种说法。其一,此山崛起之初,王母娘娘率领七位公主在此玩耍,一时高兴射出一箭,这箭穿透了八歧山的一个山头,形成了今天的明光峰,这支箭落地之处凿出了一口井,即现在的五井镇天井村西古井,天井村由此而得名。其二,一天,西天王母带领仆从来到齐地,到了太平崮下,站在这里朝南一望,见到八岐山非常雄伟,有个山头如神龟,对手下人说:“那是个大神龟,在观海呢!”,有一个仙女刚刚学习箭术,即弯弓射去,箭射偏了,没有射到神龟,反而把山射透了......据说明光峰很早以前能并排通过八台大轿,现在只剩下一线天了。
村民的这些说法浅显易懂,也很美好,让人产生许多遐想,却不能对八岐山这种独特地貌作出合理解释。专家说:八岐山脉属于纯石灰岩山区,现在的地貌是因为风化剥蚀形成的,该地区主要地质构造是五井断裂大构造。八岐山的形成是受五井断裂的影响,这个断层总断距大约在500米左右,也就是西边上升500米,东边下降了500米。
明光峰,在八岐山可数得上最神奇的了。顾名思义,此峰如门,一道天然的石缝,可以透光,酷似一把宝剑镶嵌在悬崖之上。
有宝剑就有故事。春秋时期,吴越两国是世仇,战争一直不断,两国互相攻伐,越国兵败后,国难当头,越王采用范蠡、文中之计,献上无数珍宝、美女、工匠,吴军才退去,越国成了吴国的附庸国。吴国大败越国后,吴王野心膨胀,发兵北伐齐国,从海上登陆,向齐国都城临淄进发。
吴王这次伐齐,大约用了二年时间,还带着兵工厂。越国的铸剑大师欧冶子成为吴国俘虏,随军打造兵器,一度在冶源老龙湾支炉冶铜造剑。有一天,吴王下令欧冶子等众工匠去嵩山摸云崮开采孔雀石,冶炼青铜,路过八岐山时,看到了这个石缝,驻足片刻,对手下说:“我本越国人,为越王铸造了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五柄宝剑,人称我铸剑大师。看来,我辈这些技艺算得了什么?真正的铸剑大师是上苍,它以天地为炉,造物为工,所铸宝剑倚天斩云。有了这样的宝剑,自然能安邦定国。齐国地灵啊!我们这些工匠不分昼夜的去干,无非是打造出刀剑这类玩意,用来攻打齐国,不失败那才怪呢?看来天意不可违,这次伐齐必然败绩”。或许是巧合,欧冶子一番牢骚话,一语中谶。后来吴国伐齐果然失败。
支锅子山东边有一悬崖,陡峭如劈,悬崖上面就是南天峰,南天峰崖壁上还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南天门。传说里面藏着无数金银珠宝,有一窝金马峰在这守护着,蜂子蜇人后会立即毙命。除非到东海之东找到灵芝草,到西海之西找到一种芍药根,把灵芝草和芍药根制成粉末,还要五月端午到八岐山上采下艾草,晒干后,把粉末撒上,拧成火绳。点上火绳提着,金蜂子不敢近前,就可去取宝。当地民风淳朴,百姓敦厚善良,没有人去打这些宝贝的主意。有一天,一个南方人听说这件事后,用自家的灵芝草和芍药根制成了火绳,点燃后,刚到南天门,就被一只金蜂子蜇死。后来无人再去南天门盗宝。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