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的抬工号子何时产生?抬工队伍何时形成?无从考究,《仁寿县志》仅有些许记载。应该说,它是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创造和形成。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过去的仁寿,乡间小路崎岖不平,弯道多,路面窄,交通十分不便,运输全靠肩挑背磨,往往男抬女背,而重物靠一人无法搬移,就产生多人合作整体用力,运用力学原理,通过工具将所抬物体的重量均匀分解到每个人肩上。后来由2人发展到多人,乃至128人的队形,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所抬之物重达2吨,并把强体力劳动与民间歌谣结合起来,以喊号子统一行动,协调步伐,这就产生抬工号子。
仁寿抬工号子世代相传,腔调因地域方言而异,分为东部、南部、西北3支;按步伐赋予抬工号子不同的曲调;内容以宣扬伦理道德、民风民俗为主,也有针砭时弊、叙事抒情的,有神话、传说、史诗、叙事诗、故事、歌谣、说唱等多种形式。有通俗文雅的严肃号子,也有打趣调情的花花号子。过去姑娘出嫁,时兴4人抬花轿。途中,抬工把花花号子吼得随心所欲,既表达祝福吉祥,又把含羞的新娘调侃个够。出殡入葬,抬工们喊唱的丧歌严肃悲哀,让人掉泪。
勤劳朴实的仁寿人还把本地历史与风土人情编成抬工号子传唱,这些号子句式整齐,诙谐幽默,寓意深刻,唱腔高亢热烈,富于节奏,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抬工一边唱,一边从事着繁重体力劳动,心情愉悦,满怀希望,劳累倍减。
抬工号子来自远古,它是劳动人民长期从事肩挑背磨等繁重体力劳动集体创造出来的优秀民间文化。先让我们欣赏一首《扳弯弯》的抬工号子:“扳弯弯来扳弯弯,一边是坎一边是田。路面已被雨打湿,路边又被牛踩烂。观看之人心胆战,伸出舌头喊声天。主家心中在祝愿,祝愿抬匠保平安。抬匠师傅有主见,号子喊得溜溜尖。一步一步朝前躜,慢慢走来慢慢扳。前排扳弯后排看,头杠伙尾看中间。后排扳弯前排慢,齐心协力扳过弯。扳过弯来算好汉,过了一弯又一弯。手艺高强人称赞,抬匠不怕扳弯弯。”
“扳弯弯”对于抬工来说,犹如当兵的想上战场,充满惊险高难却又十分渴盼。在路窄弯急处,有的抬工无立足之地,就双脚悬空,把身体支撑在抬杠上,极具惊险刺激。抬工说,扳弯弯让生活新奇多彩而又对“抬”终身执著。所以,抬工就这样无怨无悔地生存下来,抬工号子也幽幽怨怨地从古喊到今,遍布城乡,千人唱来万人传。
随着时代变迁,抬工们不断赋予抬工号子新的内涵。旧社会抬工号子唱帝王将相唱《六郎带兵》等,解放后抬工唱《穷人翻身》唱《我的家乡变了样》,近年来仁寿“南梨北枇”享誉国内外,仁寿抬工就唱《大佛与枇杷》、《梨花欢歌》等。
值得一提的是,1970年10月,仁寿开始修建黑龙滩水库。6万多名抬工组成7500多个抬工号子队,参加水库及配套工程建设,砌筑大坝的28万方条石,都是抬工们一肩一肩、一杵一杵地抬上大坝的。至今流传着这样一首修建黑龙滩水库的抬工号子:“公元1970年,仁寿修建黑龙滩;东南干渠绕山转,斗农毛渠到田间;引来滚滚岷江水,灌溉陵州万亩田……”
的确,修建黑龙滩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抬工和抬工队伍。水库竣工后,这些骨干抬工遍及全县,几乎每村都有1-2支抬工队,有的抬工队还外出揽活,参加各地建设,仁寿抬工因此走遍全国,抬工号子随之传遍华夏大地。
然而,随着交通设施日益完善,货物运输越来越方便,抬工迅速退减,只在农村丧葬仪式上闪见,拥有3万多首抬工号子的仁寿却仅剩抬工800余名,而且请抬工者更少,抬工文化面临后继无人、濒临消失的危险。
对此,仁寿县委、县政府、县文体局高度重视,把它视作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于1997年组建了32人的抬工队,并确定虞丞、汪洋等6个乡镇为“抬工文化之乡”,虞丞、汪洋等乡镇先后组建了自己的抬工队。
2001年5月17日,仁寿县举办第四届枇杷节,128人组成的虞丞抬工队抬起长3.8米、宽4.8米、重2吨的平台,创下人数最多的抬工队纪录,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同年,64人的虞丞抬工队抬着虞允文雕像模型参加眉山建区3周年群众文化巡游。2004年10月14日,仁寿虞丞抬工号子队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获得成功,仁寿抬工号子因此斐誉全国。
为保护和发展抬工号子特色文化,仁寿县文化体育局制定了对其保护发展的10年规划,其中前5年重保护,后5年重发展。目前,仁寿抬工号子已经成为该县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并积极着手申报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复活节,是天主教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83%,复活节成了全意大利人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举国上下共同欢庆,热闹程度颇像中国的春节。意大利复活节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每个村...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回头一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