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是来自于民众,传承于民众,规范民众,又深藏于民众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一种特殊力量。安徽各类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宗教信仰等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图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安徽民俗文化涵盖婚嫁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社交往来习俗、烹调饮食习俗等许多方面,展示了安徽人民追求幸福、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皖南的跳钟馗、叠罗汉,皖北的肘阁、旱船等不仅地域特色鲜明,而且有极强的观赏性。九华山的“荤年素年”民俗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宗教特色,而且已经逐渐成为广受喜爱的九华山冬游项目之一。
安徽省阜阳地区的剪纸,应用范围很广。一种是在喜庆节日用红纸剪作装饰的,如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等,内容多系象征吉祥与喜悦、或隐喻;另一种是作为鞋巾冒、围嘴、兜肚等儿童服饰上的刺绣底样,取材一般为花卉、鸟、虫等。阜阳剪纸善于运用粗细线组合,阴阳刻交替的手法,融合我国北方剪纸的粗壮浑厚和南方剪纸纤巧秀丽的风格,形成了刚柔兼备、节奏和谐、朴实优美的地方特色。
阜阳很早即有剪纸出现和应用。从现存资料看,阜阳博物馆收藏的“兰桥会”、“牧笛”、“祭塔”等,都是清代的阜阳剪纸,作鞋花、袜底花之用。作品构图简洁、形象生动,剪口清晰,想象丰富。
阜阳剪纸的大部分作者都是土生土长,他们以自己的作品来表达生活情趣,美化周围环境。逢年过节,婚丧喜事,祝寿送礼,人们习惯用剪纸装饰物品。妇女们在鞋帮、衣帽、枕套、手帕、围裙上绣的花样,也欢喜用剪纸作底稿。朴素的审美观,形成了艺人剪纸风格和作品内容。
阜阳剪纸,以传统多样的题材、丰满严谨的构图、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纯朴的艺术特色而享有盛誉。1978年以来,阜阳剪纸继在合肥、上海、南京、北京以及日本东京等地展出之后,又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
艺术特色
剪纸的形式大体上可分为单色和彩色两大类,南北剪纸又因风格各异而有所不同。阜阳剪纸兼有南北方剪纸的艺术特色,即粗犷之中蕴纤巧,质朴之中见秀丽,刚柔兼备,情趣醇和。其作品有单色的、填色的、染色的,有粗壮单纯的、细致精繁的,还有借鉴西洋绘画的线条组合形式的。真是绚丽多彩,百看不厌。
徽州宗祠祭祀是徽州宗族的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曾广泛流传于古徽州的祁门县、歙县、黟县、绩溪等地。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徽州宗祠大量涌现,宗祠祭祀活动成为徽州宗族活动一个重要内容。
祭祖是徽州宗族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过去这项活动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而制止,在徽州众多地方很少举行,已经鲜为人知,并且有在徽州消失的可能,人们只能在有关文献资料查找,而在安徽省祁门县西乡的箬坑乡、历口、闪里、渚口等地比较完整进行春祭活动。特别是箬坑乡马山村整个春祭活动环境热烈、过程繁杂、组织完整、程序规范、仪式隆重,有较强的宗族色彩。为研究徽州宗族的祭祀礼仪、以及民间音乐有着较好的参考价值。因此,我们以马山村春祭活动为例就徽州宗族的祭祀进行述说。
马山村虽地处深山僻壤,民风纯朴,民俗悠久。每年腊月二十四要挂祖容像,进行冬祭。三十夜要到宗祠拜祖先,然后再回各支祠拜祖容,春祭时间为正月初二、初四,三个祠堂轮流,祭后每人发一杯米酒。初七为人日,收祖容,耍舞狮。有老人送子的习俗,如添男丁要做衣服、供香油、接蜡烛,以致谢意。五月十三祭关云长,办关帝会。十二晚开始祝寿,十三打锣。清明节六支后裔轮流派人到历口镇沙堤叶村标坟。中元节在村口栲基山社的河滩做道士戏,祭祀孤魂野鬼,要搭高台,竖长旗,闰月为十三幡旗,常年为十二幡旗。八月初一到西北面的西峰庙接西峰大圣,中秋节送回。
春祭活动马山已有十几年没有做过了,最近的一次是1989年,次近是1963年。祁门县箬坑乡马山村的春祭活动基本上保留了徽州宗族祭祀模式,是我们研究徽州宗族祭祀的一个活的标本。徽州宗族祭祀已渐行渐远,并有消失的可能,马山村的春祭活动如果不进行抢救发掘,将来可能有失去传承的危险。
“肘阁”是颍州区优秀民间舞种之一,据老艺人口传,其形成年代在清代中期,系祖籍颍州袁集的一代民舞大师王醒先生在古老民舞“驮歌”基础上改革创新而成。“肘阁”发源地在颍州袁集、阜南朱寨一带,流传中心区在今阜阳市南部几县、区并沿淮水流传至凤台、寿县、蚌埠及河南等地区,是流播区域横跨两省沿淮一带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古老民舞艺术。
“肘阁”表演队伍构成的基本单元,系由位于下位成人演员和位于上位的儿童演员构成,两者以铁支架捆固连结,造型高大奇巧。表演一般要经过化妆、扎彩架、着装、上架、表演、下架与卸妆几个程序。“肘阁”表演对演员体能、身体协调性、心理素质要求较高,两位配组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要完成“剪刀步”、“跑花场”、“前后翻”、“后空翻”、“自由摆”等技巧与难度并重的动作,这种民舞适宜于在空间较大的大型群众集会上表演,具有艳丽惹眼、造型独特、惊险刺激的轰动效应。
“肘阁”舞表演塑造的艺术形象多取材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历史名著和传统戏剧节目。近几十年来也补充了一批充满现代生活气息、贴进人民群众生活的节目,很受群众欢迎。“肘阁”演出器具简单,主要有用于固定支撑上位演员的铁架,让高空演员上下用的铁钗及相关戏剧人物服装等。“肘阁”演出的伴奏乐队一般由5—6人组成,使用乐器有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钗等。
“肘阁”舞作为颍州区几百年来保存至今的一个独具魅力的地方剧种,保留了已几乎失传的“驮歌”舞的诸多表演技巧较原始的风貌,又开创了后世“抬阁”高空表演技巧的先河,在三个民舞前承后续演变过程中,“肘阁”起着极为特殊的“过渡”作用,因而也较为形象、完整、生动地体现了颍州民舞传统文化的原始风貌与固有特色,是今天研究颍州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活标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