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观台被誉为“道教祖庭圣地”、“道文化发祥地”。我国大思想家李聃(老子)在这里留下了饮誉海内外的哲学巨著《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像宝塔之巅的明珠,璀灿夺目,照耀着我国古老文明,对我国古代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也是一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想科学、系统科学诸多方面的知识宝库。
近三千年来,基于《道德经》的重大影响,历代有60余位帝王来楼观大兴土木,建造了数五十余处庞大的殿、亭、楼、塔等建筑群,来祭祀老子,形成了有皇家参与的特殊文化色彩的楼观台祭祀礼仪,并延续今日,长盛不衰。
楼观台祭祀老子礼仪有皇家或国家祭祀、民间祭祀和宗教祭祀三种类型。近年来,国家对老子祭祀活动非常重视,先后举办了多次“楼观台老子文化周”活动,“九九重阳节公祭老子活动”等,民间祭祀活动更是规模宏大,范围广阔,影响深远,形成了中华民族祭祀黄帝、祭祀孔子、祭祀老子三足鼎立的局面。
道文化是中华文化之灵魂,挖掘保护《楼观台祭祀老子礼仪》,对于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挖掘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建设中华现代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终南山楼观台位于西安市周至县东南15公里的终南山北麓,因老子在此为尹喜讲述《道德经》而名标青史,是我国著名的道教胜迹。《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称:“楼观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认为是道教最早的宫观。楼观台为全真道十方丛林,道众历来重清修,且有自耕自食、行医施药的良好传统道风。其中老子墓、大秦寺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楼观台所在的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武功,东至蓝田,千峰叠翠,景色幽美,主峰位于周至县境内,海拔2604米。楼观台一带风景幽美,依山带水,茂林修竹,绿荫蔽天,古籍赞美它:“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名。”楼观台既有周秦遗迹、汉唐古迹,又有山青水绿的自然风光:古迹主要有老子说经台、尹喜观星楼、秦始皇清庙、汉武帝望仙宫、大秦寺塔以及炼丹炉、吕祖洞、上善池等60余处;所在的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始建于1982年,是林业部最早批建的全国十二个森林公园之一,也是西北地区首家森林公园。楼观台老子像1992年被林业部定为国家级,1997年被评为“西安市十大景观之一”。公园总面积2。75万公顷。规划为东楼观、西楼观、田峪观、首阳山四个游园,12个景区,200余处景点,是人文、自然、森林景观融合俱佳的旅游胜地。公园内计存文物古迹50余处,碑石170余通,名人诗词佳作150余篇,还有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传说。
据《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载,“楼观”起始于公元前11世纪的周康王时代。相传西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夜观天象,称故宅为草楼观。一日见紫气东来,预感将有真人从此经过。尹喜便守侯函谷关。后来果然老子西游入秦,尹喜便迎请老子于草楼观,老子在楼观著《道德经》五千言,并在草楼观楼南高岗筑台授经,故又称说经台。这便留下了楼观台这一名称。据《周至县志》记载:秦“始皇帝嬴政建陵庙于尹喜结楼地之南,并躬行祭祀。”西汉时,“汉武帝刘彻至楼观谒祀老子,建望仙宫于楼观台观北,并增置道员。敕令扩修庙宇,修筑殿坛”;“战国秦汉间楼观多住隐士和方士,西汉后楼观规模逐渐形成,道士日众,庙户不绝,故史称楼观为中国道教最早的宫观”。
魏时“楼观台”已正式见诸记载,《楼观台志》谓:“魏元帝咸熙初(264),道士梁谌事郑法师于楼观”;“晋魏周隋以来,诸帝或銮舆躬谒,或诏敕缮修,给户洒扫,赐田养道”:西晋元康二年(292),惠帝司马衷至楼观拜谒老子,下诏修葺楼观庙宇。“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复修,莳木十万余株,连亘七里,迁民三百余户于楼观;南北朝时,魏道武帝致香烛于楼观道士尹通,供其建斋行道,自此四方请谒者不绝。孝文帝太和中,道士王道义自姑射山携弟子六七人来楼观,兴修庙宇;北周武帝问道于严达法师,顿悟,在楼观田谷建通道观。又举荐严达诸10人居观讲道。隋开皇年初,文帝杨坚至楼观祭祀老子。“开皇年间(581~600),又大肆修葺”“刻真草隶篆《道德经》碑置诸庙中。”
唐初,唐高祖李渊为提高李氏皇族地位,追封李耳(老子)为远祖,修葺楼观,赐地十余顷,武德三年(620),高祖李渊至楼观礼谒老子,诏建宗圣观,并改“楼观”为“宗圣”。赐白米2000石,帛1000匹以供修补扩建之用;七年(624),宗圣观建成,高祖两次至楼观,有赏赐”;“九年二月,扩建楼观,高祖李渊3次至楼观,诏立《大唐宗圣观记》碑。”并大加营建。扩建历时7载,楼观规模空前:巨殿崇观相属,亭台楼阁连,更秉终南知峰叠翠,清泉溪萦红色,青松挺拔,竹林茂密,景色幽美,享有“仙都”、“洞天之冠”之称。当时的宗圣观建筑群,相当于今老子说经台等建筑十余倍。自此道教活动中心,从说经台移至宗圣观。”
元代改宗圣观为“宗圣宫”沿用至今。明清以后,宗圣宫受地震、山洪暴发、战争影响,逐渐萧条。楼观台道教活动中心又转移至说经台。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