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吉林这块黑土地上,吉林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关东文化。吉林文学散发着关东黑土地的气息。早期的吉林文学包括渤海文学、辽代文学、金代文学和清代文学。现存的渤海文学主要是诗歌与散文。辽代文学主要表现了契丹族的生产生活情景。金代文学主要表现了北方民族独特的游猎文化。清代文学表现了乌拉地区满族人民的渔猎、田园生活。著名的《松花江放船歌》就是玄烨(康熙)在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582年)巡视吉林时所赋。
新中国成立后,吉林文学获得空前发展。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民间文学、儿童文学等各类文学创作以及文学评论等均硕果累累。吉林民间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流传广泛,既有浓郁的关东风情,又蕴涵着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特别是过去长白山区的挖参、放排、狩猎、淘金等活动演绎着层出不穷的民间故事。吉林当代蒙古族文学、朝鲜族文学和满族文学创作均走在全国前列。
吉林省现有艺术表演团体65个,包括京剧、话剧、地方剧、曲艺、歌舞等。地方剧种有“二人转”、吉剧、新城戏和黄龙戏。“二人转”俗称“蹦蹦”或“棒子戏”,是在东北大秧歌、东北民歌和莲花落的基础上演变而成,集歌舞、说唱、戏剧性为一体的表演艺术,仅传统剧目就有近300种,在吉林省有近200年的历史,深受群众喜爱。在民间素有“千军万马、台上就俩”,“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其主要形式有“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等。吉剧是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戏曲剧种表演形式,于1959年创建的新剧种,代表剧目有《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一夜皇妃》等。扶余新城戏以满族八角鼓音乐为基调,农安黄龙戏以东北皮影为基调,流行于扶余、农安一带,为当地人民所熟悉。黄龙戏《魂系黄龙府》获文化部第一届文华新剧目奖,新城戏《铁血女真》获文化部第三届文华大奖。
吉林曲艺有汉族的东北大鼓,蒙古族的好来宝、乌力格尔和朝鲜族的盘索里、鼓打铃等。吉林音乐具有地域性和多民族性的特点,包括传统汉族秧歌音乐、鼓吹乐及朝鲜族、蒙古族、满族音乐等。吉林美术画种较齐全。集安市的“好太王碑”为高句丽第19代王碑刻,除了具有重要的政治、历史价值外,也是书法碑刻艺术珍品。吉林是个多民族省份,朝鲜族、蒙古族、满族均以能歌善舞著称,吉林又是东北大秧歌的故乡,吉林歌舞独具风格。
长春电影片厂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先后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1947年)、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1948年)、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1948年)、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1948年)、第一部长故事片《桥》(1949年)、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1949年)。到20世纪末,长影共生产故事片700多部、科教片120多部、电视剧400多部集,译制片近800部,并为全国电影厂和影视机构输送了一大批业务骨干,培育出了很多的电影艺术家。主要影片有《白毛女》、《董存瑞》、《英雄儿女》、《上甘岭》、《党的女儿》、《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以及《人到中年》、《开国大典》等。
吉林省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从城市到农村,从初春到严冬,各类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田间庭院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涌现出一批特色文化基地、民间艺术家和艺术精品。东丰县是闻名全国的农民画乡,在首届中国农民画展中,东丰县的<<幸福晚年>>获一等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松花湖浪木根雕、松花石砚、民间剪纸画等。1992年开始举办的长春电影节、以及吉林雾淞冰雪节、延边朝鲜族民俗节、四平英雄城音乐会、辽源农民艺术节、白城市草原之夏音乐会等成为联结经济文化的纽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吉菜是90年代培育发展起来的一个新菜系,被誉为中国烹饪领域的一朵绚丽奇葩。吉菜以吉林特有的民族风俗、区域文化、特产的原料和特殊的工艺,兼收并蓄,发展创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特色。吉菜主要有民族菜、民俗菜、宫廷菜、山珍菜四大系列,具有“天然、绿色、营养、健康”的特点,同时又包含吉祥、吉庆、吉利等喜庆之意。1999年吉林省省长洪虎提出并命名“吉菜”以来,吉菜已经形成了一批名宴、名菜、名点、名小吃和名厨、名店。如今吉菜已经香飘四海,名扬八方。在2001年第二届中国美食节上,吉菜以其鲜明的特色,被确定为中国“新八大菜系”之一。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
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公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祈佛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