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成都,过年有一项不可缺少的特产——红甘蔗。这红甘蔗产自内江和东山外,也就是今天的三圣乡附近。老成都人过年喜欢红红火火,不仅大街小巷的树枝,窗台,家具,灶头要贴上小红纸。更要买几节红甘蔗,不仅象征红红火火,还讨个一节更比一节高的好口彩。每到年关,附近的农民就将一捆捆的红甘蔗洗得干干净净,红亮亮地用鸡公车推着沿街叫卖。这红甘蔗不过几分钱一根,稍微富裕点的人家能买好大一捆,扛在肩上,喜洋洋地回家。一进家门,先抽两根又长又直的红甘蔗供放在神龛两旁,取个日子甜蜜美满,节节高升的好彩头。农谚有云:春种甘蔗一节,秋收甘蔗一捆。甘蔗图个“发”字,因此,老成都人还将红甘蔗放在灶房门边,取“开门见财”之意。
半大的小伙子还能以划红甘蔗为戏。一根红甘蔗丢过来,凌空一接,以手接住的地方为基准,娃娃们一个一个轮流用手掌往下接力握住,到没处可握时,这人便可抢占第一的先机。将红甘蔗立在地下,顶端斜口削平。领先的孩子手握长刀,踩在板凳上,一手扶着红甘蔗,刀凌空绕两圈,看准了,一刀劈下。谁这一刀削下来的甘蔗皮长,就算胜出。技术好的能从板凳上跳下来,连根劈下。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从腊八开始就有了年的征兆。而在成都,除了家家户户准备年货,洒扫屋子,装饰街铺,而那些我们曾经很熟悉的童谣,也从大街小巷孩子们的口中开始唱出来;那轻快欢乐的调子,也很快把我们带入对春节的期盼中,带到儿时的腾闹回忆中。
“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白马恍得高,胖娃耍关刀,关刀耍得圆,胖娃坐海船,海船倒个拐,胖娃绊下海。”“青羊宫、真热闹,糖油果子三大炮,有的人在哭有的人在笑,哭的为了包包掉,笑的买了糖油果子三大炮。”孩子们一唱,你就知道,春节真的快要到了。
是的,孩童们最盼着过大年了,那古老的童谣更是唱出了过大年的习俗,许许多多的童谣就像在一代代成都人的心里扎了根,终生难忘,特别是春节的童谣,从祖辈一直唱到今,还将一直唱下去。
老成都的童谣是娃娃们的启蒙语言,一字一句里的“土话”中,透着的是老成都的生活气息。
住在长顺街老成都人赵建林的心中,成都的年味是伴着童谣唱出来的:“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面粉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街上扭……”
童谣多是多,各个地方还有点点不同之处。比如开篇的红萝卜之歌,其实还有“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过年没有钱,卖了萝卜买汤圆。”和“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娃儿要吃肉,爸爸说,没得钱,妈妈说,有钱,灶门前的火钳!”“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过年又好耍,萝卜煮朒朒(肉),瓢羹(勺子)舀汤汤,筷子拈肉朒朒。”等多个版本。
成都著名民俗画家戴树良搜集了上百首成都的童谣,为的就是画出童谣的故事。对于他来说,成都的童谣妙在,很多都是在做游戏时跟着朗朗上口的。在成都,每个小时候跳橡皮筋的女娃娃都晓得一首童谣:小汽车,滴滴滴,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它和橡皮筋早就打包在一起,深入每个小女孩的记忆,甩都甩不脱了。
“虫虫虫虫飞,飞到外婆家,吃了外婆一根蒜苗一根葱,外婆气得打倒中,虫虫虫虫飞,飞到外婆家,吃了外婆一棵菜,吃得外婆喊乖乖。”这首则是家中的长辈唱给小朋友听的,边念边还有手指的动作,让小手指跟着动动锻炼灵活性。
再长大一点,小孩子爬上长辈的腿杆,被长辈拉着双手,仰着身体下一次腰拉起来一次,这时就要念:扯锯还锯,家婆门口有本戏。要请外孙来看戏,没得啥子好吃的,牛肉包子夹狗屁。到了最后,为了逗娃娃咧嘴笑,长辈们还要连着说上好几声:屁屁屁屁屁……
等到娃娃们可以自己耍了,就能够边唱童谣边拍手了:“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在桥洞里歇”。
成都人牙尖,那都是从小开始培养的。客栈头店小二的吼声,也被熊孩子们学了个十成十:楼上的客、楼下的客,听我幺师来交涉,要屙屎,有草纸,不要用床单揩钩子(屁股);要屙尿,有夜壶,不要在床上画地图。成都的小娃娃们,就算是蹲在墙角看蚂蚁,嘴里都要唱着“蚂蚁儿、蚂蚁儿来来,大官不来小官来,吹吹打打一路来”,遇到乖妹妹,要说:妹妹乖,嫁秀才,轿轿去,马马来。
戴树良最后分享了一个自己小时的童谣,给大家提个醒。“青羊宫、真热闹,糖油果子三大炮,有的人在哭有的人在笑,哭的为了包包掉,笑的买了糖油果子三大炮。”出门不要光顾到好吃的,要小心捂紧包包。
藏猫猫,钻洞洞,走板板,过桥桥。一走走到城门洞,翻过坎坎赶花会。青羊宫,吃凉粉,嘴巴辣个红圈圈。三大炮,胀肚儿,回来买个风车车。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白马恍得高,胖娃耍关刀,关刀耍得圆,胖娃坐海船,海船倒个拐,胖娃绊下海。正月有个春,嫂嫂去看灯。看的啥子灯?看的狮子和龙灯。猪猪灯、牛牛灯,还有莲灯和幺妹灯。嫂嫂脚又小,骑个马马灯。正月正,耍龙灯,龙头转,龙尾跟。三桥焰火架,火炮响通城。十五过大年,家家吃汤圆。开门做生意,大吉又大利。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
自清雍正八年(1730年)建城至今,百色城已有280多年的历史。百色城既是文化古城,也是革命红城。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百色城发动了百色起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
寿阳县位于山西省东部,枕恒岳,络太行,居潇河中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2度46分至113度28分,北纬37度32分至38度5分。县界北起高丘山,南至盘垴,南北最宽直线相距61.2公里;西起罕山,东至马...
您恐怕没有想到,在中国古代,“枣”是“木本粮食”、“铁杆庄稼”,和米、面同等重要;枣是水果,还是粮食。《战国策》载,苏秦曾对燕文侯说:“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早在2000...
麦秸画麦秸画,又叫麦秆画、麦草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始于隋唐时代的宫廷工艺。相传这种麦秸画,系在数十年前由印度尼西亚华侨传入广东潮州,然后发展起来的。经过历代传承,一直延续至今,经久...
“尚西”是蒙古语,神树的意思。过去蒙古族群众有祭尚西的习俗。通常是在一棵孤独的神树下,用五颜六色的花布条把树枝装饰得特别艳丽。一位“尚西老人”盘膝坐在神树之下,男女老少聚集在周围,拜祭尚西,并推选几名...
1934年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纪念邮票,邮票上一位慈祥的母亲,双手放在膝上,欣喜地看着前面的花瓶中一束鲜艳美丽的康乃馨。随着邮票的传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母亲节与康乃馨联系起来,康乃馨便成了象征母...
灵峰寺正月十五庙会是三台县唯一的、民间自发组织的以庙会为主兼农具交流会二者合一的盛大庙会,还有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观音庙会。一到会期,来自于三台及邻县的善男信女及群众前来参加庙会,游人如...
这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庙会,也是中国最浪漫的庙会。每年仲春二月。从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这期间每天有几万到十几万人涌向周口市淮阳太昊陵朝圣,最多时一天可达40万人,这就是淮阳太昊陵庙会,俗称“二月会”...
普米族人的春节一般要持续三天到半个月时间,在宁蒗以腊月初七为岁首,兰坪和维西的普米人则在正月 过春节。春节期间,普米族同一氏族的人邀约集体上山放牧,共同聚餐。青年男女举行赛马、打靶、赛跑 、踢毽子、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