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学家刘孝昌说,应景而生的童谣是老成都过年的“年历”
老成都的过年可是一年中头等隆重的大事。从腊月初八开始,要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民俗学家刘孝昌说,老成都有句童谣“过年过到十四五,揸口馍馍臭豆腐。”充分说明了老成都过年花样多,人情浓。
“在老成都,过年当属娃娃最开心。放开吃,敞开耍。应景而生的许多童谣,就是老成都过年的‘年历’。许多老成都过年的风俗就融化在这一首首的童谣中。”
作为过年开始标记的腊八,在老成都有着特别的意义。每到腊八的头两天,寺庙里的僧人就要忙开了,将各种腊八粥的配料切细,备好,在头天晚上,僧人们就用大铁锅将腊八粥熬煮上。除此之外,老成都还有粥厂,据刘孝昌介绍,比较出名的老成都粥厂集中在天祥寺一带,每到入冬时节,有钱人会向粥厂施柴米。
刘孝昌说,腊八由来已久。腊与猎相通,在秦汉时期,人们在腊月通过打猎,而进行祭祀,乞求来年的丰收。后来随着佛教文化的兴起,由于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在腊月初八,人们便逐渐在腊八这一天以掺有瓜果等物的粥食供奉佛祖,并认为,在腊八这一天,喝了粥便是有福。到了明清时期,腊八粥的发展更加兴盛,老成都家家户户的腊八粥都有自己的独门秘方。
刘孝昌说,“那时的老成都,白糖少见,腊八粥讲究甜、素、热、暖,大多数的人家都用红糖。僧人布施的腊八粥都是素粥,里面稻谷、酒米、黄米和鲜果,再加一些红糖。穷苦人的腊八粥,甚至比寺庙的还要简陋。一捧百家米,里面有红米,小米,玉米,黄米,酒米。再加一把豆子,菜豆,红豆,饭豆,再加把红糖。更穷的人家,连红糖都买不起,他们的腊八粥只有饭米,酒米,和青菜,再加一把毛毛盐。富人家的腊八粥,种类可就繁多了。”
杀年猪是老成都过年的重头戏之一。每到杀年猪的时候,整条街像过小年一样热闹,尤其是城中间杀年猪。在老成都城中杀年猪的多是周边乡镇来成都打工的农民。在民国时期,来自德阳,彭山,峨眉,简阳等地的农民在城中打工多干的是挑夫抬轿等苦力活。乡里人过得苦,带着妻小进城,在打工之余,在城边空旷处开块小地,种上小菜,再几家人打伙喂条猪,过年必不可少的肉食才算有了着落。每到开春时节,打工的乡下人便三五家凑在一起,各家出两三角,在牛市口,青羊宫赶场,买上一两只小猪娃。平时大家靠收潲水,捡菜叶,互相帮衬着把猪喂大。等到腊月二十几的时候,猪也肥了,娃娃们开始扳着手指算,哪一天才能杀年猪呢,杀了年猪,就有肉吃,还有热闹看。
早在杀年猪的头两天,养猪的人家就赶往肉铺,请来手艺好的刀儿匠。等到杀年猪这一天,远远就看见刀儿匠别着明晃晃的长刀来了,院坝里面,三个石头架个锅,水也烧得刚刚开。三五个小伙子,扯耳朵的扯耳朵,拽后腿的拽后腿,将200多斤的大肥猪掀翻在长案板上。那时的老成都多树,将猪儿的四肢吊在树上便能直接开边架。宰下来的二刀肉和宝肋肉按惯例是要孝敬给街坊里的孤寡老人。猪儿宰好,几户人家的女人齐齐上阵,忙着洗切,而小孩子们早就流着口水等不及了。那便是所有街坊期盼许久的。
老成都人笃信,灶神是上天派到人间掌管善恶之神,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便会上天禀报这家人这年的善恶。因此,老成都家家户户都贴有灶神像,两旁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成都的主妇们更是每天将灶台打扫得干干净净,一点积水油渍不见。
祭灶先要准备灶马与灶述。传说灶王爷上天是要骑马去的,所谓灶马就是给灶王爷的马准备的草料。头几天,小本生意人已经沿街叫卖开灶马了,巴掌大的黄表纸,里面包着一两颗玉米,胡豆,谷草和豌豆。有些图省事的人家,干脆从床上垫着的草席上扯两根谷草下来,充当灶马了事。灶述也是由黄表纸印就,一张灶王爷的神像,外加一段劝世文,折成小条。灶马和灶述一样,都是为了贿赂灶王爷。而门外的卖丁丁糖的小贩,也应景地改了口,再也不说卖丁丁糖,而说卖灶糖,不然就犯了灶王爷的大忌。
终于到了腊月二十三,晚饭后,女主人带领全家摆上白麻糖,芝麻果子,水酒糕点,大锅洗得干干净净,倒上清油,准备祭灶。白麻糖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又甜又粘的白麻糖能让灶王爷嘴甜,少言是非。小孩子们早就等得眼鼓鼓的,趁着当妈的转过身,小手飞快地往盘子里抓一把,塞进嘴里。等当妈的发现,盘子里的白麻糖已经少了大半。娃娃们的牙被白麻糖粘住,抿着嘴笑,心头咪甜。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
每年的3月1日为挪威和加拿大等国的海豹节,以吸引人们认识保护海豹的重要。海豹是级别较高的珍稀海洋动物,已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按照国际贸易公约规定,这些动物不允许买卖并参展。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在北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