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兴义市鲁屯镇四里许的西南方,有一座巍峨的大山,四季花木葱茏,青翠欲滴,其状象振鬃欲飞的马,当地人称之为白马山。当地人只要看到这座振鬃欲飞的白马山,就会触起一个遥远而美丽的传说。
远古时,鲁屯属夜郎国管辖的一个郡。郡中有个善于养马的人,他在郊外散步时拾得一匹小白马。一日他牵着小白马到东城外的一个小沼池去舀水洗马,因为小白马遍身都是马屎疙瘩,怎么洗也洗不干净,但奇怪的是小白马越洗越大,白马嫌水太小,就用脚往下直刨,刨着刨着突然叮咚一声,一股晶莹如银的水直往上冒,而且越冒越大,最后淌成一条清澈的小河。当河水快淹没小白马时小白马几声嘶叫,银鬃一抖飞到一座娟秀美丽的大山上去了。后来鲁屯人把这条河称为洗马河。
那白马是一匹浑身无一根杂毛白如雪练的好马。长一丈,高八尺,胸宽合围,臂圆似鼓,双耳直竖,奔跑起来四蹄生风,嘶叫咆哮时有龙腾大海之势。其性刚烈如火,人凑近时它会睁大眼睛,抖动鬃毛,嘶叫示威。白马飞到山上后,任何人都没有接近过它。但此马很通人性,体恤屯中百姓。有年天旱土地开裂,眼看庄稼即将枯死,白马就银鬃一振,普降一场甘雨,因此郡中人年年丰收。更令郡人欣喜的是它每天晚上都会按一、二、三、四、五的更系来引颈长鸣。其声高亢而悠远,叫声传到鲁屯城中,人们就知道是几更天了。这个动人的传闻很快就传遍盘江八县。
话分两头,却说盘县碧霞寺,十世禅师张一丰乃张三丰之长兄。据说寺内历代禅师都要养一匹灵马,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又有夜眼,黑夜行走如同白昼。如此灵马老死或夭亡要按西藏喇嘛圆寂时寻找灵童来接喇嘛一样去寻找灵马接班。一天早晨小沙弥牵着一匹刚找来的白色小灵马到寺外山上去放牧,不慎小灵马失踪。全寺僧人四处寻找未果。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
乳山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
蒙古族人每年都要举行踢牛髌骨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人们把整个牛髌骨染成红色,所以把这项体育活动叫踢“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传说,成吉思汗两次出征都无法战胜塔阳罕部...
中秋节谚语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庄)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